1.题目:一年级《比尾巴》片段教学
2.内容:
3.基本要求:
(1)试讲约10分钟;
(2)指导学生读课文,注意问句的语气;
(3)指导学生会认本课生字,学写“长、比、巴、把”四个生字;
(4)配合教学内容适当板书。
【试题解析】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教师: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昨天晚上,森林王国里的狮子大王给我打来电话,它说森林王国里今天要进行一场特别的比赛,小动物们要比尾巴,想请咱们小朋友做小裁判,你们想去吗?(想)咱们现在就出发吧!
2.教师板书“比尾巴”,指导学生读课题,强调“巴”字读轻声。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提问:有哪些小动物要比尾巴呢?
要求: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认真听,一边听一遍用铅笔圈出它们的名字。
2.教师PPT出示小动物(猴子、兔子、松鼠、公鸡、鸭子、孔雀)的图片,每个小动物的图片下相应地配上该动物的名称(带有汉语拼音),请学生齐读。
3.教师指导:“松”是平舌音,“鼠”是翘舌音。
4.教师PPT动画去掉动物图片,请学生齐读带有汉语拼音的词语:猴子、兔子、松鼠、公鸡、鸭子、孔雀。
5.教师PPT动画去掉汉语拼音,请学生读词语:猴子、兔子、松鼠、公鸡、鸭子、孔雀。
三、研读课文,学习生字
(一)学习问句,识记文中生字
1.教师读课文,请学生一边听一边在课文中圈画出大屏幕上的生字:谁、长、短、把、伞、兔、最、公。
2.教师请学生自己读课文。
3.教师点名请学生大屏幕上的字,并给予反馈评价。
4.学习新偏旁“扌”,识记生字“把”。
①教师用PPT出示“扌”,并指导学生:这个读作提手旁。提手旁表示用手做某些动作。在字的左侧。(多媒体课件演示一些手的动作并出示相应的字,如:打、拍、拾等。)
②提问:今天的生字中也有一个带“扌”的字,它是哪个?
明确:把。
③提问:你会给它组词吗?
明确:车把、把手、一把尺……
④教师引导:大家组的词语中,“把”都是读第三声,它还有一个读音,读第四声“bà”,可以组词为“刀把儿”。
5.识记“长”和“短”。
①教师课件出示两条直线(一长一短)。
②提问:这两条直线有何不同?
明确:一长一。
③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生字“长”和“短”。长和短是一对反义词。
④教师点名指读,并给予反馈评价。
6.识记生字“公”和新偏旁“八字头”。
①教师用PPT出示生字“公”。
②提问:你用什么办法记住这个字?
要求:学生同桌之间交流讨论。
明确:可以用加一加的方法记,八字头加“厶”;也可以用减一减的方法记,“松”去掉木字旁,就是“公”。
③提问:可以给它组词吗?
明确:公共、公牛、公开……
④提问:“八”也是我们今天要学的一个新的偏旁,“八字头”。大家自己认识的带有八字旁的字有哪些?
明确:分。
7.识记生字“谁、伞、兔、最”。
提问:你是怎样记住这四个生字的?
要求:学生同桌之间互相交流,分享识字方法。教师点名回答。
明确:
谁:①用加一加的方法记“谁”,左边一个言字旁,右边一个“隹”字。②组词:是谁、谁家、谁的。
伞:①用实物图片来识记,对比伞的实物识记“伞”的字形。②用字谜识记“伞”字,一根柱子好些梁,没有门窗没有墙,好像一座小亭子,用它挡雨遮太阳。(打一用具)(谜底:伞)
兔:①用对照图片联想记忆的方法记,上面的部分像是兔子的头,长撇和竖弯钩像是兔子粗壮的两条后腿,最后一点像是兔子的尾巴短短的。②组词:白兔、兔子。
最:用加一加的方法记,日+耳+又=最。
(二)辨认字形,指导写字
1.教师出示“我会写”的字:长、比、巴、把。请学生齐读生字。
2.指导观察:“比、长”。这两个字都有一个共同的笔画“竖提”。
3.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新笔画:“竖提”,书写时,注意与“竖钩”的区别。(“竖提”的“提”的方向是向右。)
4.提问:请大家观察每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你有什么发现?
明确:“比”字的第四笔是“竖弯钩”,落在竖中线上;“长”的“横”要落在横中线上。
5.教师指导学生书写“比、长”:写两个字时要注意字的书写笔顺。“比”的第三笔是“撇”;“长”的第一笔是“撇”,第二笔是“横”。
6.学生描红,一边描一边记住每一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看谁写得正确美观。
7.教师指导学生辨析“巴、把”。“巴”字单独书写时第三笔的“横”落在横中线上;“把”字中的“巴”写在田字格的右面,“竖弯钩”的“竖”落在竖中线上。
8.教师指导学生书写“巴”的笔顺。强调“竖弯钩”写得要舒展一些。“把”是左右结构的字,“提手旁”写得要窄一点,比右面的“巴”高。
9.学生描红,练习书写。教师巡视,个别指导,及时展示写得好的学生作业。
10.师生评议。(教师用投影展示学生作品,评出最佳作品,奖励一颗闪光的小星。)
(三)游戏激趣,再读课文
1.提问:森林里的狮子大王对你们的表现非常满意,它让我告诉你们要想当个好裁判,必须得把比赛的各项内容给弄清楚。你们知道小动物们今天要比尾巴的什么吗?
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自主回答问题。
明确:小动物们要比尾巴的长和短、漂亮,弯等等。
2.提问:你们是怎么知道的呢?
明确:从课文中知道的。
3.提问:(教师用PPT展示出六个疑问句)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课文中的这几个句子。请你们再仔细看看,每一行的最后,都有一个什么呀?
明确:问号。
4.提问:那我们该怎么来问呢?(点名请一个同学问)你来问问看行吗?你来选择一句问问看。(生读)
5.提问:什么叫“最好看”?“最”是什么意思?
明确:就是“第一”的意思。
6.提问:(教师举起字卡“最”)谁来问带有这个字的这一句?
要求:学生自主读句子,教师给予反馈评价。
7.提问:咱们已经把比赛的项目弄清楚了,到底谁是每个项目的比赛冠军呢?大家现在就把课文再读一遍,找出比赛的冠军吧!
要求:学生自由读课文。
明确:猴子的尾巴长。兔子的尾巴短。松鼠的尾巴好像一把伞。
公鸡的尾巴弯。鸭子的尾巴扁。孔雀的尾巴最好看。
8.对话训练。(师生、男女生多种形式读)
四、巩固拓展,提升认知
1.提问:刚才,我们一起到森林里参加了小动物们举行的“比尾巴”比赛,都当了一回最棒的小裁判。现在老师又带了许多小动物来报名参赛,你们瞧!燕子的尾巴有何特点?
要求:教师展示燕子的图片,学生观察图片自主回答。
明确:燕子尾巴的特点是形状像一把剪刀。
2.教师小结:我编的儿歌是“谁的尾巴像剪刀?燕子的尾巴像剪刀。”
3.提问:大家看大象有什么特点?
要求:教师展示大象的图片,学生观察图片自主回答。
明确:大象的鼻子很长。
4.教师小结:我编的儿歌是“谁的鼻子长,大象的鼻子长”。
5.提问:下面请大家以四个人一组,向大家介绍下面这些小动物有什么特点,并像老师这样编一句儿歌,好吗?(PPT出示老鼠、小狗、老虎、金鱼、大象、长颈鹿、大象、)
要求:学生个人编儿歌,然后在小组内分享。
五、归纳总结,深入理解
教师引导:今天我们认识了许多汉字,更了不起的是会创作儿歌了,老师祝贺你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们是不是更喜欢小动物了呀?那以后大家一定要学会保护动物,和它们永远做好朋友!
六、实际演练,分层作业
1.下课后动手画一画小动物的尾巴。
2.把课文内容讲给爸爸妈妈听。
板书设计:
1.题目:二年级下《邓小平爷爷植树》片段教学
2.内容:
3.基本要求:
(1)试讲约10分钟;
(2)引导学生借助插图,说说邓爷爷植树的情景;
(3)配合教学内容适当板书。
【试题解析】
一、图片导入,激发情感
1.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邓小平画像和植树图。提问:这位爷爷谁认识?(生答)他叫邓小平,是我们国家的老一辈领导人。为我们国家的繁荣富强做出过巨大的贡献。再看着张图,邓小平爷爷在干什么?(植树)这是邓爷爷1985年3月12日植树节亲手栽种一棵小柏树时的照片。想知道邓爷爷是怎样种树的吗?(想)好!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2.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解决字词
1.学生自读课文,教师指导朗读课文的方法,边读边画出不认识的生字。
2.学生根据要求结合课后生字表和字典,尝试解决生字词,读通课文。
3.教师指导检查自学效果,指名领读,并指导认字、写字。
①加一加(熟字+偏旁):坛:土+云;格:木+各;观:又+见;想:木+目(相)+心
②换一换(熟字换偏旁):住-注
③比一比(形近字比较):休-体;邓-双
④教师范写课后生字表中的生字,学生书空,然后描红、临写,教师检查、指导。
(二)了解内容
提问: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要求: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思考。以“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谁在做什么、结果怎样”的思路读懂课文。
明确:1987年4月5日,邓小平爷爷在天坛植树,这棵树后来成了一处美丽的风景。
三、精读课文,深入分析
1.提问:课文中哪几个自然段是具体写邓爷爷植树的情景的?
要求:学生自由朗读第2、3自然段,找出描写邓爷爷动作的词语,用符号标出来。
明确:握、挖、挑选、移、挥、填、看、扶正。
2.提问:从这些动作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要求:同桌合作,一人做动作,一人口述邓爷爷植树的过程,其他同学体会。
明确:邓爷爷植树很认真,很爱惜树苗,仔细地把树苗种好。
3.提问:哪些词语还令你印象深刻?你体会到了什么?
要求:学生边读边圈画自己喜欢的词语,同桌讨论交流。
明确:①从“兴致勃勃”“满是汗珠”“不肯休息”,可见邓爷爷植树不怕辛苦、坚持到底的精神。
②从“挑选”“小心”“挥锹”可以看出邓爷爷植树的认真。
③“仔细”“连声”说明邓爷爷做事一丝不苟。
4.提问:这些词语可不可以去掉?
要求:教师出示去掉之后的句子,学生对比阅读。
明确:不可以去掉。去掉之后就体会不到邓爷爷植树的认真仔细了。
5.指名学生朗读。读到这些词语时语气要重一些。
6.脱离课文,要求学生结合课文插图,复述邓爷爷植树的过程。
7.提问:为什么邓爷爷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他心中会想些什么?
要求: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邓小平爷爷的资料理解,体会邓小平爷爷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的心愿,激发学生参与绿化的热情。
预设:祖国的大地上将是绿色遍野,祖国的明天会越来越好。这些小树将来都是助力祖国建设的栋梁之才。
8.指导学生把邓小平爷爷的美好愿望印在心中,带着笑容读第4自然段。
9.提问:邓小平爷爷栽的柏树为什么成了北京天坛公园一处美丽的风景?
要求:学生朗读最后一自然段,自由回答。
预设:树长得漂亮、茂盛;它是邓小平爷爷亲手栽种的;邓小平爷爷为我们做出了好的榜样;很多人去参观,怀念邓小平爷爷……
10.带着对邓小平爷爷的尊敬与怀念读第5自然段。
四、巩固拓展,提升认知
提问:如果你来到北京天坛公园,面对这棵柏树,你会说些什么?
要求:学生自由交流,师生互动。
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让学生听着优美的旋律,齐读课文。
五、归纳总结,深入理解
教师提问,学生小结,引导:邓小平爷爷用改革开放的政策,带领中国人民走上了富裕的道路。他说过:“植树造林,绿化祖国,要一代一代永远传下去。”他的话令人难以忘怀。同学们也要用实际行动来热爱祖国、绿化祖国。
六、实际演练,分层作业
1.课下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两遍。
2.你有没有栽种过花草树木,把自己的经历用笔记录下来。
板书设计:
邓小平爷爷植树
仔细认真、一丝不苟
植树造林、绿化祖国
1.题目:一年级下《端午粽》片段教学
2.内容:
3.基本要求:
(1)试讲约10分钟;
(2)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读好长句子;
(3)配合教学内容适当板书。
【试题解析】
一、谜语导入,激发情感
1.课堂初始,教师:今天我们班的同学非常精神,那么有精神的同学肯定也很聪明。在上课之前,老师想请聪明的同学们来猜一个谜语,看看谁猜得又快又准确。课件出示谜语:“三角四楞长,珍珠里面藏。想尝珍珠味,解带剥衣裳。”(生答:粽子)同学们真聪明,一下子就将谜底揭晓了。说到粽子,同学们,你们喜欢吃粽子吗?和大家说一说,你都吃过哪些味道的粽子?(生答:水果粽、豆沙粽、红枣粽、肉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端午粽》。
2.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解决字词
1.学生自读课文,教师指导朗读课文的方法,边读边画出不认识的生字。
2.学生根据要求结合课后生字表和字典,尝试解决生字词,读通课文。
3.教师指导检查自学效果,指名领读,并指导认字、写字。
①去掉拼音,开火车读:总 米 间 分 豆 肉 带 知 据 念
②儿歌识字:豆——毛豆短,蚕豆扁,红豆圆圆像两点,豇豆长长托上面。
③比一比(形近字比较):牛-午
④教师范写课后生字表中的生字,学生书空,然后描红、临写,教师检查、指导。
(二)了解内容
提问:文中围绕端午粽写了哪些内容?
要求:学生再读课文,同桌交流。
明确:课文为我们介绍了粽子的食材、味道和花样。
三、精读课文,深入分析
(一)学习第1自然段
1.提问:课文中的端午粽是怎么来的?
要求:学生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句子。
明确:一到端午节,外婆总会煮好一锅粽子,盼着我们回去。
2.提问:为什么外婆“总会”煮好一锅粽子呢?
要求:指名学生交流,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师适当讲解。
明确:从“总会”中可以看出粽子是端午节不可或缺的事物,“盼着”这个词则体现了外婆期望在传统节日中与亲人团聚。
3.指导朗读:第1自然段虽然只有短短的一句话,但表现出了外婆对亲人团聚的期盼,因此要在朗读中把这种感情读出来。全班齐读第1自然段,注意读出感情。
(二)学习第2自然段
1.提问:外婆做了什么样的粽子等着我们回去?
要求:指名学生朗读第2自然段,其他学生找出句子。
明确: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
2.提问:这句话中表示颜色的词语有哪些?这些词语有什么特点?
要求:学生圈画,教师点拨。
明确: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这些词是AAB式的叠词。
3.指导朗读:
读好三个叠词: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
读好三个短语: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
读好一个长句: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
4.提问:这样的漂亮的粽子,它的味道又是什么样的?吃起来又有怎样的口感呢?
明确:粽子的味道——清香;粽子的口感——又黏又甜。
指导学生用“一……就”造句,说出更多ABAC式的词语。
5.提问:这一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
明确:第二自然段写出了粽子的外形、味道、口感。
指导朗读:
读第二句话时,要抓住“一……就……”这个关联词语,以及“掀”和“飘”这两个动词,读出句子的连贯性。
读第三句话时,要读好“剥”和“咬”这两个动词以及“又黏又甜”这个词,体会ABAC式的词对粽子美味的准确表达。
(三)学习第3自然段
1.提问:外婆做的粽子十分好吃,除了好吃,还有什么特点呢?
预设:花样也多。红枣粽、红豆粽、鲜肉粽。
指导学生用“除了……还有……”造句。
2.提问:外婆做了这么好吃的粽子,我们是怎样品尝的呢?
明确:美滋滋地吃。“美滋滋”生动地写出了“我们”一家吃粽子时高兴又满足的心情。
3.提问:我们在外婆家美滋滋地吃了之后,外婆还怎么做了?
明确:外婆还会装一小篮粽子要我们带回去,分给邻居吃。
4.提问:这说明外婆是一个怎样的人?
明确:善良、乐于分享。在学生生活中我们也要学习外婆的这种优秀品质,要乐于与同学分享,相互帮助。
指导学生读好这一自然段中的最后一个长句子,师提示学生在逗号处适当停顿。
(四)学习第4自然段
提问:课文开头说了,一到端午节,外婆就会煮好美味的粽子等着我们回去。为什么我们要在端午节吃粽子呢?
要求:指名学生读最后一段,然后教师出示屈原的图片和资料,跟学生说屈原投江的故事。
四、巩固拓展,提升认知
提问:除了吃粽子,端午节还有哪些习俗呢?我们国家历史悠久,有很多传统节日,大家还知道哪些传统节日?
要求:学生结合生活常识,自由发言。教师适时补充,以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热爱。
五、归纳总结,深入理解
教师提问,学生小结,引导:同学们,学习了这节课,我们知道了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还用“文字”感受了粽子的色、香、味。
六、实际演练,分层作业
1.向爸爸妈妈了解各个节日的来历及习俗,与同学分享。
2.回家和爸爸妈妈学习包粽子,包出一个属于自己的端午粽。
板书设计:
1.题目:二年级《千人糕》片段教学
2.内容:
3.基本要求:
(1)试讲约10分钟;
(2)指导学生会认会写本课生字;
(3)引导学生感受千人糕的来之不易;
(4)配合教学内容适当板书。
【试题解析】
一、图片导入,激发兴趣
教师提问:(教师PPT出示一个吃米糕的场景,画面定格在米糕上)同学们,图片中的人正在吃的是什么?大家能用语言描述一下它吗?
学生自由发言。(米糕,它是方形的,白颜色,还有上面有花纹,或图案。它是米粉做的,很甜,很好吃。)
教师过渡:大家说出了米糕的形状、颜色、味道和制作材料,很好。可我们今天学的课文是《千人糕》,它和我们平时吃的糕有不同吗?让我们一起从中找答案。(教师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解决字词
1.教师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认真听,边听边画出自己不认识的生字。
2.学生根据要求结合课后生字表和字典,尝试解决生字词,读通课文。
3.教师指导检查自学效果,并指导认字、写字。
①教师多媒体出示生字:糕、特、嘛、粉、糖、蔗、汁、菜、算、熬、销、劳、的、确、应。请学生开火车朗读。
②教师提醒学生注意“的”“应”的读音,它们都是多音字,“的”可以读“de”,可以组词为“红红的”“我的”,也可以读“dí”,可以组词为“的确”,也可以读“dì”,组词为“目的”,也可以读“dī”,组词为“打的”。
“应”可以读“yīng”,组词为“应该”,也可以读“yìng”,组词为“应答”。
③教师组织“飞卡游戏”,带领学生认识课后生字表中“会认”的字。
④教师范写课后生字表中的生字,并指导学生书写,识记。
能:左右能宽,左下部的“月”字撇画要改为竖画,右边两个“匕”字分写上下格,下“匕”略大。口诀法识记:熊奶奶丢了四个点。
味:右边“未”字,上横短,下横长,注意与“末”字区别。口诀识记:“口”在“未”左尝味道。
买:起笔横勾居上居中,末笔要写成长点,而不是捺画。减一减识记:“卖”减“十”就是“买”。
具:里面三横分布均匀,第六笔横长。口诀识记:俱乐部旁丢了人。
甘:第一笔横长,稍向右上方倾斜,第一竖短,第二竖长。字源识记:“甘”的外形表示一个“口”,里面的横表示对事物有甜的感觉。
桌:“木”的撇和捺要舒展有力。口诀识记:“上”字无底接“日”连“木”。
甜:“舌”的横稍短,“甘”的横稍向右上方倾斜。口诀识记法:舌甘甜。
菜:“艹”的横要写长,采”的竖在竖中线上,撇捺要舒展。口诀识记法:“采”字头上长了草。
劳:“冖”宽而窄,托上盖下,“力”的撇在横竖中线交点上起笔,笔画舒展。字谜记忆法:草桥叠拥飞云动。
⑤学生书空,然后描红、临写,教师检查、指导。
(二)了解内容
1.提问:课文讲的是谁与谁的对话?他们谈了什么内容?
要求:学生大声朗读课文,自主思考问题,教师点名回答。
明确:课文讲的是爸爸与孩子的对话。他们讨论的是:“米糕”叫“千人糕”的原因。
2.教师过渡:同学们真会读书!课文讲的是一位爸爸与孩子谈话,他告诉孩子,米糕为什么叫千人糕。那么。课文时具体怎么说的呢?我们]继续学习。
三、精读课文,深入分析
1.提问:当爸爸说出“千人糕”的时候,孩子说了什么?
明确:爸爸,什么是千人糕?
2.提问:孩子说话的时候,是什么语气?
明确:好奇,充满疑惑。
3.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这句话:语速稍快,语调上扬,读出孩子好奇的心理。
4.教师点名指读,给予反馈评价。
5.提问:当爸爸说出千人糕是“需要很多很多人才能做成的糕”时,孩子有怎样的猜想?
明确:这糕要很多很多人才能做成,一定特别大,也许比桌子还大吧?
6.教师指导学生朗读,“很多很多”和两个“大”字要重读,读出孩子好奇的心理。
7.教师请学生比赛朗读,读出孩子好奇的心理。
8.提问:做米糕需要哪些材料呢?
明确:大米、糖。
教师追问:大米和糖又是如何得来的?
要求: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同桌之间交流讨论。
明确:“大米”就是水稻的果实,种稻子需要种、肥料、家具、水。“糖”是用甘蔗汁和甜菜汁熬出来的。甘蔗汁需要种出新鲜的甘蔗,再压榨成汁;甜菜汁也需要种子、阳光、水、肥料……种出甜菜,再压榨成汁。
9.提问:除了原材料,制作千人糕还需要哪些工序?
明确:米糕要做、包装、送货、销售,需要很多人才能完成。
10.教师小结:是啊!做一个米糕,需要这么多材料,需要这么多工序,需要这么多人合作。所以我们由衷的发出感叹:这糕的确应该叫“千人糕”啊!(学生读)
11.提问:(教师PPT出示文章最后一句话:这糕的确应该叫“千人糕”啊!)大家看看孩子的这句赞美中的“千人糕”与孩子前面说的“千人糕”有什么不一样吗?
明确:这个千人糕加了引号。
12.提问:它们有何不同?
要求:学生前后四人为一组进行小组交流讨论,小组代表进行汇报,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点拨与总结。
明确:前文没加引号的千人糕是指一般的米糕,孩子并不了解千人糕的制作过程,只是猜想它可能比较大。而文尾加了引号的千人糕是指经过很多很多人制作出来的千人糕,是成千上万劳动人民的成果。
13.学生齐读课文,深入体会千人糕的来之不易,感受这成千上万劳动人民的成果。
四、巩固拓展,提升认知
提问:你还知道哪些东西也是由很多很多人制作的?举例说一说。
要求:学生自由发言,在班级内部交流汇报。
五、归纳总结,深入理解
提问:千人糕是由这么多人做出来的,你想对这些劳动人民说些什么?
要求: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引导学生珍惜劳动人民的劳动成果,勤俭节约,做到不浪费一点粮食。
六、实际演练,分层作业
1.回家把千人糕的制作过程讲给自己的爸爸妈妈听。
2.课下写一条节约粮食的宣传语。
板书设计:
1.题目:一年级上《青蛙写诗》片段教学
2.内容:
3.基本要求:
(1)试讲约10分钟;
(2)引导学生认识标点符号:逗号、句号、省略号;
(3)配合教学内容适当板书。
【试题解析】
一、谜语导入,激发情感
1.课堂初始,师:同学们,现在我们来猜一个谜语。绿衣小英雄,田里来捉虫。水陆都是家,唱歌呱呱呱(打 动物)(生:青蛙。)我们去看看小青蛙,好吗?(用多媒体课件出示情境图)说说你看到了什么。(青蛙、蝌蚪 水泡泡、荷叶、水珠……)下雨了,雨点儿淅沥沥,沙啦啦。青蛙说:“我要写诗啦!”青蛙写了什么样的诗呢?这 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青蛙写诗》。
2.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解决字词
1.教师范读。学生感受诗歌的内容,听清字音。
2.学生自由练习朗读诗歌,圈出课文中的生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学生根据要求结合课后生字表和字典,尝试解决生字词,读通课文。
3.教师指导检查自学效果,指名领读,并指导认字、写字。
①去掉拼音,开火车读:“写”“诗”“点”“要”“过”“给”“当”“串”“们”“以”“成”
②指导学生认识偏旁“冖”和“灬”
③教师范写课后生字表中的生字,学生书空,然后描红、临写,教师检查、指导。
(二)了解内容
1.提问:这首诗歌有几小节?告诉了我们什么?
要求:学生再读课文,教师点拨:几句诗之后出现了空行,这几句就是一小节。
明确:五小节。青蛙在写诗。
2.提问:下雨了,其他的青蛙都开心地回家了,只有这只青蛙还在雨中写诗呢!在青蛙写诗的时候都有谁帮了它的忙呢?
明确:小蝌蚪、水泡泡、一串水珠。
三、精读课文,深入分析
(一)学习第二小节
1.提问:小蝌蚪游过来帮了青蛙什么忙?你们能找到小蝌蚪说的话给大家读一读吗?
要求: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思考。
教师指名扮演小蝌蚪,再让这名学生读一读这句话。
2.提问:小蝌蚪给青蛙当了小逗号,我们来观察一下小蝌蚪和小逗号的形状像不像?
要求:学生结合图片比较感受。
明确:小蝌蚪的样子和逗号非常像,所以它说“我要给你当个小逗号”。
(二)学习第三小节
1.提问:水泡泡圆圆的很像什么?为什么它能当个小句号。
要求:学生朗读第3小节,举手回答。
明确:句号。所以池塘里的水泡泡说“我能当个小句号”。
2.提问:生活中还有哪些你们熟悉的事物也很像句号呢?你们能完整地表达一下吗?
要求: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点评。
(三)学习第四小节
1.提问:一个水珠像句号,那一串水珠呢?
要求:学生朗读第四小节,找出句子。
明确:一串水珠像省略号。
2.教师出示生字卡片:串,指名拼读。提醒学生注意“串”是翘舌音,三拼音节,不要读错。
3.提问:“串”是什么意思呢?
要求:教师用竹签将两个山楂串在一起,启发学生。
明确:“串”就是把东西一个个地连起来,表示的是动作。古人就是根据实际物体的样子造出了这个“串”字,所以我们可以用造字法识字的方法记住这个“串”字。
4.提问: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一串山楂、一串水珠,你们还能像老师这样接着说吗?
要求:学生根据教师提示,模仿练习。
预设:一串香蕉、一串葡萄、串脚印、一串糖葫芦、一串项链、一串珍珠、一串钥匙。
(四)学习第五小节
1.提问:青蛙呱呱地叫个不停,你能给它当个小翻译,告诉大家它在说什么吗?
要求:要求如果学生想象存在困难,教师可以加以示范引导。
2.教师引读小青蛙的诗:
①就像你们所说的,小青蛙用它的诗赞美五彩缤纷的春天,它大声地朗诵:呱呱……
②小青蛙用它的诗感谢帮助它的朋友,它大声地朗诵:呱呱……
③小青蛙用它的诗抒发内心的喜悦,它大声地朗诵:呱呱……
3.学生整体朗读本首诗,教师指导学生注意停顿与语速。
4.教师向学生说明标点符号在课文中的作用。
四、巩固拓展,提升认知
1.提问:多有趣的诗歌呀!快根据课文内容,想想大自然中的事物还有什么可以当逗号、省略号和句号?
要求:学生结合生活常识,自由发言。教师适时点拨,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2.学生练习生字。教师引导引领学生按一写二看三对照的方法主动去写好字。
五、归纳总结,深入理解
教师提问,学生小结,引导:再次看图雨天的景色多美呀!小青蛙的朋友们多团结呀!所以小青蛙才能做出这么美的诗,老师希望有一天能够读到你们写的诗。
六、实际演练,分层作业
1.把这篇课文美美地读上两遍。
2.回家和爸爸妈妈分享本节课的收获。
板书设计:
青蛙写诗
1.题目:一年级《四个太阳》片段教学
2.内容:
3.基本要求:
(1)试讲约10分钟;
(2)带领同学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让同学理解我的美好愿望;
(3)配合教学内容适当板书。
【试题解析】
一、谜语导入,激发情感
1.白天出现,晚上不见,又红又圆,照亮大地,打一谜语。
2.学生自主回答,教师揭题谜底并板书:太阳。
3.学生齐读课题,教学太阳书写。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解决字词
1.学生自读课文,教师指导朗读课文的方法,边读边画出不认识的生字。
2.学生根据要求结合课后生字表和字典,尝试解决生字词,读通课文。
3.教师指导检查自学效果,并指导认字、写字。
①强调“冻”“尝”等字是后鼻音。
②趣味认识生字:座=广+坐,拿=合+手,认识新偏旁“衤”。
③教师组织“飞卡游戏”,带领学生认识课后生字表中“会认”的字;借助“熟”下面的四点底理解意思。
④教师范写课后生字表中的生字,学生书空,然后描红、临写,教师检查、指导。
4.将生字词带入课文中再读。
(二)了解内容
1.提问:谁来说说课文画了四个什么样的太阳?
明确:绿绿的太阳,金黄的太阳,红红的太阳,彩色的太阳。
2. 那四个太阳分别是哪四个季节?
要求:找同学贴到黑板上贴,练习说话。
明确:绿绿的太阳送给夏天。金黄的太阳,送给秋天,红红的太阳送给冬天。彩色的太阳送给春天。
三、精读课文,深入分析
1.提问:你喜欢哪个季节的太阳?
要求:学生在文中找到这一段大声的读一读。
明确:我喜欢绿绿的太阳,因为能带来清凉。
2.提问:你还喜欢哪个季节的太阳?
明确:金黄的太阳,秋天硕果累累,吃好多水果
3.提问:书中怎么说,金黄的太阳带给我们什么?
明确:香甜。
4.引导朗读:秋姑娘,给我们带来这么多香甜的水果,出示图片,你高兴吗?美美的读、接读。
5. 你还喜欢哪个季节的太阳?
明确:红红的太阳
继续提问:闭上眼,想象。你站在操场上,冷风吹来什么感受,站了一下午,你会瑟瑟发抖,就在你瑟瑟发抖时,天空中出现红红的太阳,你觉得怎么样?
要求:学生思考之后回答。
明确:温暖,有了太阳就温暖了,所以他是日子旁。
6.教师引导朗读:大声朗读,让老师感到温暖。
7.提问:除了绿绿的太阳,金黄的太阳,红红的太阳,还有一个什么样的太阳?
明确:彩色的。
继续提问:哪些小朋友喜欢彩色的太阳?
喜欢彩色的孩子齐读
四、巩固拓展,提升认知
你还想画一个什么样的太阳,送给谁?(如果孩子说不出,出示图片提示,练习说话)
五、归纳总结,深入理解
教师引导学生小结:愿我们每-一个小朋友都能播种一个太阳,实现人生的美好愿望。
七、实际演练,分层作业
回家以后用你的彩笔把我们刚才学过的太阳画下来,送给你喜欢的人,并说说你的理由
板书设计:
四个太阳
夏天:清凉
秋天:香甜
冬天:温暖
春天:多彩
1.题目:一年级《怎么都快乐》片段教学
2.内容:
3.基本要求:
(1)试讲约10分钟;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配图讲解诗歌内容;
(3)配合教学内容适当板书。
【试题解析】
一、复习导入,明确目标
1.检查生字词。
2.要求学生自由读文
3.指导学生朗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提问:诗中有四小节,分别写了什么?
要求:读课文,之后引导学生填空。
明确:诗歌中这样写道:一个人玩,( );两个人玩,( );三个人玩( );许多人玩,( )。
三、精读课文,深入分析
(一)学习第一节
1.提问:一个人可以玩哪些游戏?
要求:指名读第一自然段,其他同学边听边想,用横线在文中画出来。
明确:折船、折马、踢毽子、跳绳、搭积木、看书、画画、听音乐
2.提问: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
要求:让学生试着说一些省略号省略的内容。
明确:如第一个省略号可以补充“折飞机、折千纸鹤、折爱心”
如第一个省略号可以补充“听故事、玩拼装玩具、玩遥控车”
3.指导学生借助书上的图片,用“独自”说一句话。
4.指导学生朗读。
(二)学习第二、三小节
1.提问:两个人可以玩哪些游戏?三个人可以玩哪些游戏?
要求:用横线在文中画出来,汇报交流。
明确:讲故事、下象棋、打羽毛球、坐跷跷板、跳绳。
2.提问:你们会下象棋,会甩绳子吗?
结合书上图片理解词语下象棋、甩绳子
3.学生试着说一些省略号省略的内容。如“下跳棋、打乒乓球、捉迷藏”。
4.教师指导朗读。
(三)学习第四节
1.提问:许多人可以玩哪些活动?
要求:学生自读诗歌,画出相关句子。
明确:拔河、老鹰捉小鸡、打排球、打篮球、踢足球、开运动会。
2.引导学生学习词语“拔河”,教师示范写,学生跟着书空。
3.指导学生根据书上的图片猜猜他们在做什么?心情怎样?
要求:学生自由谈想法。
明确:在做老鹰抓小鸡,很开心。
4.教师指导朗读第四小节,学生齐读。
四、巩固拓展,提升认知
1.教师将书上的四副图片打乱顺序,请学生按照诗歌的顺序排出来。
2.引导学生看图说话,用“一个人玩,( ),可以( );两个人玩,( ),可以( );三个人玩,( ),可以( );许多人玩,( ),可以( )。”句式描述图片里的内容。
3.说完之后,全班点评。
五、归纳总结,深入理解
说说和朋友两个人一起快乐的事情,交流为什么快乐,引导学生总结:怎么都快乐。
七、实际演练,分层作业
1.谈谈这篇课文让你明白了什么。
2.和同学比赛,看谁读得更好。
板书设计:
题目1:猜字谜
题目2:四季
题目3:梅花姑娘
题目4:乌鸦喝水
题目5:小石潭记
题目6:《小公鸡和小鸭子》
题目7:我变成一棵树、
题目8: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题目9:鹿角鹿腿
题目10:《燕子》
题目11:《龙钟》
题目12:找春天
题目13:一年级《姓氏歌》
题目14:小壁虎借尾巴
题目15:邓小平爷爷植树
题目16:树与喜鹊
题目17:端午粽
题目18:彩色的梦
题目19:雷锋叔叔,你在哪里
题目20:一年级《怎么都快乐》
题目21:千人糕
题目22:咏柳
题目23:赵州桥
题目24:青蛙写诗
题目25:四个太阳
题目26:小真的长头发
题目27:开满鲜花的小路
题目28:蜜蜂
题目29:二年级 彩色的梦
题目30:影子
题目31:大还是小
华图教师预祝广大考生考试顺利,乘华图翅膀,圆教师梦想!
文章来源:中国教师资格考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