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看见路上的垃圾后绕道走开,这种行为是( )。
A.强化 B.惩罚
C.逃避条件作用 D.消退
2.老师对同学们说,如果这次考试能考到100分,这个周末就没有数学作业,老师行为属于( )。
A.消退 B.正强化
C.奖励 D.负强化
3.成语“杯弓蛇影”反映的是( )现象。
A.刺激泛化 B.刺激分化
C.刺激比较 D.过分强化
4.小华在帮助他人之后,买了本自己喜爱的书作为对自己的奖励,这属于( )。
A.直接强化 B.替代性强化
C.自我强化 D.他人强化
5.某同学在老师的积极鼓励下学习成绩得到很大提高,该教师采取的手段是( )。
A.负强化 B.正强化
C.惩罚 D.一级强化
6.每一位学习者在面对新的信息时,总是在自己先前经验的基础上,以其特殊的方式来获得对新信息、新问题的理解,从而形成个人的意义。这属于( )的主张。
A.人本主义学习观 B.操作强化学习理论
C.观察学习理论 D.建构主义学习观
7.“忧者见之则忧,喜者见之则喜”,这是受一个人的( )的影响所致。
A.激情 B.心境
C.热情 D.应激
8.“暴跳如雷、欣喜若狂”等强烈而短促的情绪状态是( )。
A.愤怒 B.恐惧
C.应激 D.激情
9.某学生因考试不及格而愧疚是( )的表现。
A.道德感 B.理智感
C.美感 D.成就感
10.假设您面临一个情境,有两个同样具有吸引力的目标,两种动机同样强烈,但条件有限,只能达到一个目标。如个体既想学英语,又想学法语,但精力和时间有限,“鱼与熊掌不可兼得”。这种只能选择其一的矛盾心理是( )。
A.双重趋避式冲突 B.趋避式冲突
C.双避式冲突 D.双趋式冲突
【参考答案】
1.C
【解析】当厌恶刺激出现时,有机体作出某种反应,从而逃避了厌恶刺激,则该反应在以后类似情境中发生的概率增加,这类条件作用称之为逃避条件作用。它揭示了有机体如何摆脱痛苦。故本题选C。
2.D
【解析】负强化是取消厌恶性刺激以提高反应概率的过程。试能考到100分,这个周末就没有数学作业属于撤销厌恶刺激增加学生良好行为反应的频率,故本题选D。
3.A
【解析】泛化是指在条件反射形成后,另外一些类似的刺激也能引起条件反射。弓箭的样子形似蛇,将映在酒杯里的弓影误认为是蛇,是刺激的泛化。故本题选A。
4.C
【解析】自我强化是社会向个体传递某一行为标准,当个体的行为表现符合甚至超过这一标准时,他就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自我奖励。因此根据题干信息,正确答案为C。故本题选C。
5.B
【解析】强化有正强化(实施奖励)与负强化(撤销惩罚)之分,又称积极强化和消极强化。正强化通过呈现某种刺激增强反应发生的概率;负强化通过中止某种(讨厌的)刺激来增强反应发生的概率。D为明显干扰项。故本题选B。
6.D
【解析】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建构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主动的信息建构者,并且建构主义强调学生自身经验的重要性。故本题选D。
7.B
【解析】心境是一种微弱的、持续时间较长的,带有弥散性的心理状态。心境一经产生就不只表现在某一特定对象上,而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使人的整个心理活动都染上某种情绪色彩。“忧者见之则忧,喜者见之则喜”等词语表明整个心理活动都带有某种情绪色彩,具有弥散性。故本题选B。
8.D
【解析】激情是一种爆发式的、猛烈而时间短暂的情绪状态,例如,狂喜、暴怒、恐惧、绝望、剧烈的悲痛等,都是激情的表现。故本题选D。
9.B
【解析】理智感是人认识事物和探求真理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主观体验。题干中学生因考试不及格而愧疚,是在认识活动当中体验到的。故本题选B。
10.D
【解析】双趋冲突是指从自己同时都很喜爱的两个事物中仅择其一的心理状态。题干当中的关键词两个同样具有吸引力的目标,既想……又想……。故本题选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