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备考资料

首页 > 社会工作者 > 备考资料

浅谈中华名族传统节日文化

[db:来源] | 2021-03-07 20:23

收藏

【导读】华图社区工作者考试频道同步华图教育发布:浅谈中华名族传统节日文化,华图教育为大家整理了申论备考相关知识供广大考生复习,更多备考技巧请持续关注华图教育。,详细信息请阅读下文!

热点概况

近日,人民网刊登一篇文章《春节永远是中国人心底最深处的文化胎记》。文章中指出:从人潮如织的车站机场、欢乐祥和的万家灯火、采购年货的喜乐表情,能看出中国人对年文化的崇尚从未改变,中国对家的信仰从未改变。曾经一段时间,麻将通宵、红包攀比、酒桌奔波、奢靡享乐,一度成为冲毁春节年味的“泥石流”。当前,从反对铺张浪费、吃喝跑送,到崇尚健康、热爱运动,从注重家风家教,到学习过节、读书过年,新风新气、新文化新程式,为春节注入了崭新的时代内涵,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里开枝散叶、赢得新生。变化的是年俗形式,不变的是文化追寻和情感觅渡。

主流观点

人民网:春节文化为奔跑中的逐梦人提供了难得的心灵栖居所。不管回不回家,不管在哪里过年,春节都像磁铁一样吸引着每个人,这就是文化的凝聚力、穿透力。春节不仅是一道如何过节的生活命题,更是一道维护什么价值、追寻什么使命的文化命题。面对春节,对每个中华儿女而言,应有守护传承创新的文化自觉,应有凝神铸魂立根的文化自信。

中青网:对于网络与传统节日的关系,曾有人不乏疑问,网络的信息爆炸,是否会淡化传统节日的氛围。现在看来,这种想法是多虑了。一方面,传统文化节日“触网”,实际是扩大了节日文化的传播渠道,让更多人能够更全面的了解传统文化、传统节日,增加传统文化和节日的影响力。另一方面,网络也让传统节日增添了新的魅力。一来,传统文化与网络文化的鲜明差异,间接突显了传统节日的厚重感与文化感;二来,网络赋予了人们更多的过节方式,能够帮助传统节日在新时代以新的形式进一步延续、丰富。

中国网: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这些节日,无一不是从远古发展过来的,从这些流传至今的节日风俗里,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的精彩画面。

新华网:春节的社会价值极为重要,春节是家人团聚、分享喜悦和馈赠礼物的节日。同时,春节也是对留守父母和妻儿带去关爱与呵护的节日。

深度分析

传统节日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节日包括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除夕等等。传统节日文化有其内涵和外延,其内涵主要指的是这些节日所蕴含的精神追求和文化价值,其外延主要是指附着在节日概念上的一些习俗、行为、仪式和活动等。“人潮如织的车站机场、欢乐祥和的万家灯火、采购年货的喜乐表情”,这些景象都在生动地告诉我们一个鲜活传统节日仍然受到中国人的欢迎。虽然有人说节日的味道淡了,虽然传统节日受到外来节日的冲击,但是传统节日并没有彻底过时。在很多国人心目中,传统节日仍然使他们找寻记忆、寄托情感的不可替代的文化符号。

在一些地方,对于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确实出现了一些问题。第一类问题就是漠视传统节日,有些人过圣诞节、万圣节、西方情人节乐此不疲,对春节、元宵节淡化,对重阳节甚至淡忘。第二类问题是模糊,一些人对于节日背后的内涵不了解。第三类问题是曲解,比如,有些商人将节日概念牵强附会,曲解节日本意。第四类问题是否定,这种人否定传统节日的当代意义。

有果必有因,传统节日的传承过程中出现的这些症状,其原因可以归纳为外因和内因两个方面。外因包括文化教育的不足、宣传不到位、功利主义等,内因则是缺乏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内因才是根本原因。因此,从根本上来说,是要加强文化自觉,提升文化自信。

传统节日“火起来”,关键在于群众的广泛参与。文化传承不仅仅是政府的事、专家的事,它需要人人参与。节日文化只有在大家的实际参与中才能真正传承。从根本上,还是要树立文化自信,提升文化自觉。在对文化的准确认知基础上树立文化自信,在文化自信的基础上,自觉传承好节日文化、发展好节日文化,从而充分发挥好传统节日文化对于中华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作用。在自觉传承、发展好中华民族文化的同时,更好地提升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参考文章

增强文化自信与自觉 让节日文化“火”起来

传统节日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对于民族标记、情感凝结、社会凝聚都具有重大意义。然而一个越来越明显、不得不承认的事实摆在我们眼前,传统节日“节味”越来越淡了。传统节日的式微,不仅阻碍了传统节日的传承,也限制了传统节日作为文化符号作用的发挥。我们应该警觉警醒,提升文化自信自觉,让节日文化“火”起来。

传统节日的式微与人们对其认知的薄弱不无关系。首先,很多人不了解传统节日的内涵。比如,春节的除旧布新、元宵节的团圆和美、清明节的慎终追远、端午节的迎祥纳福、中秋节的思乡情怀、重阳节的登高敬老等等。很多人不了解或者压根不想去了解、不在乎。在一些商人眼中,这些节日都是“促销节”;在一些恋爱的人那里,任何节日都如同“情人节”。其次,不了解传统节日的外延,也就是不知道通过什么正确恰当的方式过节。例如:重阳节的过节形式就是通过登高、插茱萸等方式进行,《九月九忆山东兄弟》就有“遥念兄弟登高处,独插茱萸少一人”这样的名句。一些人由于不知道如何正确过节,所以几乎过所有节日就是聚餐、发红包、打牌。再次,不能辩证看待传统节日的内涵和外延。外延要服务于内涵。内涵是“里”,表现形式是“表”,比如重阳节的内涵在于尊老,如果没有真正意识到尊老的重要性,哪怕插了满山茱萸又有何用?春节一家人聚在一起各自玩手机又有什么意思?

传统节日的没落还在于未能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因循守旧”导致“不合时宜”。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社会观念的转变、生活环境的变迁,节日的表现形式没有进行必要的创新,从而使得传统节日的过节方式不能很好地符合现代人的思想和行为方式。比如,过春节自古就有放鞭炮的过节方式,现在不符合环境保护的实际需要,也不符合多数城市的相关法规政策。所以,需要将传统的节日形式与时代的特点和需要相结合。比如,清明节的网上祭祀、鲜花祭祀。

文化自信、文化自觉的缺失是传统节日式微的根本原因。一些人对于圣诞节、万圣节乐此不疲,却对自己的节日越来越不感兴趣。这些人有两种无知无觉,一方面是对本国节日背后深刻含义、美丽故事、深刻思想的无知无觉,另一方面是对文化传承重要性、自身社会责任的无知无觉。后一种无知无觉更加可怕,实则是缺乏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表现。只有我们每一个人都自觉地做到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做到“有知”、“有觉”、“有为”,才能为节日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奠定最扎实的地基、最丰沃的土壤、最广阔的空间。

《管子》有云:“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传承和发展好包括节日文化在内的中华文化是人民幸福的必然要求,是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力量。中华民族有丰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再加上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包括节日文化在内的中华文化必将更加灿烂辉煌。

分享到

微信咨询

微信中长按识别二维码 咨询客服

全部资讯

copyright ©2006-2020 华图教育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