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如何看待频频发生的“航班威胁”?
【参考】
从8月29日至10月9日,仅42天的时刻已有包含国航、南航、深航三家航空公司在内的5架航班遭受恫吓。专家表明,这一密度已适当惊人。(10月10日《北京晨报》)
“电话要挟航班”密度走高,合理的解说或许有二:其一,纯粹是偶然的“会集迸发”;其二,犯罪有着效仿效应,在此方面,传媒的报导需求注意技巧。
关于“诈弹”,相关组织应该做的是,一方面严格执行日常化的安检环节,建构起周全的安全系统;另一方面,认真回应每个突发的“警告”,让“应急机制”能真有序地运行。
在频发的“假警报”之后,大众评价航空公司的“做法”要给予基本的理解和支持。人们真应该担心的是,一次次“狼来了”式的虚惊,会令航空公司麻痹大意、倦于应对,一旦“狼真的来了”反倒疏忽漏过……事关切身安全,即使遭受再多不便,也要“宁信其有不信其无”,甘愿忍受出于“最谨慎考量”而增加的费事。假使乘客与航空公司,在此事上持续坚持上述共识,标准对待“电话要挟”至少不是一个问题。
在确保每次电话要挟都能得到标准对待的前提下,再评论下降“电话要挟密度”的议题,才能让人心安。而关于后者,咱们都应坚信现存的准则架构,仍是能很好地发挥作用的。所要改善的,或许是在议程设置上面多从防备入手,同时适当加大刑法上处罚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