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申论

首页 > 上海公务员考试 > 备考技巧 > 申论

2022上考备考热点解读:村史修改乱象

上海华图 | 2021-06-25 15:58

收藏

  【热点背景】

  随着乡村振兴的推进,村史馆、村史长廊、脱贫攻坚陈列馆等乡村文化设施如雨后春笋,蔚然成风。然而有媒体采访发现,一些新建村史馆不接地气,甚至“变味走样”:老百姓去看的少,干部看的多;展品中,本村特色的少,全国通用的多;展板上,本村内容少,领导照片多……这些村史馆建设中存在的乱象引发了网友的吐槽。另外,在后续的开放、管理、维护等缺乏资金、人员支撑。导致一些村史修完之后束之高阁,无人问津。

  有人说,不管村史修得如何,都难能可贵。

  【公考角度解读】

  [意义分析]

  村史可以以文字、图片、实物等形式,立体式、多样化展现村落的历史。修史的过程,是对全村风土民俗、名胜古迹、奇闻趣事的一次溯源、整理,同时对乡亲们进行了一次村情、文化、历史的教育和普及。修建村史可以增强村民对家乡的归属感、自豪感。

  村史以乡愁为桥梁,以乡情为纽带,以乡贤为楷模,传承文明、记录历史、凝聚人心、启迪后人。这也是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内容。村史在,根就在;根在,希望同在。这些草根村史,既记载着我们从哪里来,也指引着我们向何处去。读村史、知村史,会在年轻人心里播下珍爱乡土、记住乡愁的种子。

  [面临的问题]

  村史千篇一律现象,表面上看是一些地方将乡村文化振兴简单等同于建村史馆,将村史馆建设简单等同于模式化的展板和老物件,缺少对村史的生动挖掘展示,而村史馆建设毕竟是个精细化的活,基层又缺乏这方面的人才。

  究其根源,在于修史过程中的形式主义。对于一些基层的决策者而言,接不接地气、有没有人看不重要,重要的是完成了上级的任务,这就造成村史馆建设流于形式、粗制滥造。而少数人把村史馆建设当做看得见、摸得着的面子工程,眼中只有政绩和上级领导,对是否劳民伤财、是否符合村民需要毫不关心,这更是赤裸裸的形式主义。

  [对策分析]

  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首先就要解决形式主义这个顽疾。一方面要通过制度建设来纠正错误的政绩观、通过强化监督来规避形式主义,对于那些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要及时查处、予以纠正。另一方面要提升基层治理的能力和水平,从科学决策的角度强化对乡村建设项目全过程管控和监督,充分发挥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更多吸引社会专业力量参与,避免拍脑袋决策、凭喜好办事的现象。

  村史馆的建设中,要通过挖掘村史,展现乡土文化和民俗风情,反映人民群众奋斗创业历程。从百姓的需要出发,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在管理上,出台村史室管理制度、保护制度等规章制度,对村史室开放、管理、维护提出要求。真正承担起乡村文化建设的重任。

分享到

微信咨询

微信中长按识别二维码 咨询客服

全部资讯

copyright ©2006-2020 华图教育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