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关于教育的起源问题在教育学史上有几种观点,以下关于它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神话起源论是教育起源的最古老的观点
B.劳动起源论是在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形成的
C.生物起源论是以达尔文进化论为指导
D.心理起源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教育家孟禄
2.下列关于奴隶社会教育表述不正确的是( )。
A.西周时期的基本学科是“六艺”
B.最早的正式学校出现在商朝
C.古代希腊的斯巴达旨在培养忠于统治阶级的强悍的军人和勇猛的武士
D.古代罗马共和时期的主要教育形式是家庭教育
3.学校课外话动的基本组织形式是( )。
A.团队活动 B.群众性活动
C.小组活动 D.个人活动
4.关于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B.培养受教育者的独立性和创造精神日益受到重视
C.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D.教书育人是我国教育性质的根本所在
5.认知发展是由于成熟和经验的积累而导致的心理技能的变化。这种变化不具有的特征是( )。
A.连续性与阶段性 B.普遍性
C.不平衡性 D.差异性
6.小华在学习时为了记住数字、年代等知识,常常以编写歌词,改编故事的方式赋予其意义自己更容易记住。这体现了以下哪种学习策略?( )
A.复述策略 B.精细加工策略
C.组织策略 D.计划策略
7.柯尔伯格把儿童道德发展划分为三个水平六个阶段,其中“遵守法律取向阶段”属于该理论的( )。
A.前习俗水平 B.习俗水平
C.后习俗水平 D.他律水平
8.不同的焦虑水平会对学习产生不同影响,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难度大的学习,焦虑水平低较好 B.难度小的学习,焦虑水平高较好
C.焦虑水平与学习效率之间呈倒U型关系 D.低焦虑者适合压力学习较低的学习情境
9.我们一般认为,智力是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中( )是智力的核心。
A.思维 B.记忆力
C.创造力 D.想象力
10.小亮同学因为乐于帮助他人而获得了“校德育标兵”的称号后,班里就形成了一股助人为乐的班风。这种强化属于( )。
A.直接强化 B.自我强化
C.替代强化 D.行为强化
【参考答案】
1.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的起源说。教育的起源说有:(1)神话起源说。教育的神话起源说是人类关于教育起源的最古老的观点。(2)生物起源论。教育的生物起源论者以达尔文生物进化论为指导,认为教育起源于动物的本能,尤其是高等动物,生来就具备一种由遗传而得的潜在的教育能力,从而使后代能持续地繁衍下去。C选项正确。(3)心理起源论。代表人物:(美)孟禄。D选项正确。(4)劳动起源说。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形成的。而不是在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文理论的指导下形成的。因此B选项错误。故本题选B。
2.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奴隶社会的教育。西周教育的内容主要是以礼乐为中心的“六艺”。A选项正确。早在4000多年前的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B选项错误。斯巴达教育具有浓厚的军事色彩。其教育目的是为了把奴隶主贵族子弟培养、训练成为体格强壮,受过严酷军事体育锻炼的武士。C选项正确。古代罗马共和时期以农民军人为主要特征,主要教育形式是家庭教育。D选项正确。故本题选B。
3.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课外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课外活动按活动人数和规模,可分为群众性活动、小组活动和个人活动三类。其中小组活动是课外活动的主要组织形式。故本题选C。
4.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纵观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历次表述,虽然由于时代的不同,在用语、表述等方面不尽一致,但它的基本精神却是相同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要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A选项正确。(2)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3)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B选项正确。(4)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C选项正确。D选项不属于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故本题选D。
5.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认知发展的特征。认知发展的特征包括:连续性与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差异性和互补性。不包括普遍性。故本题选B。
6.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习策略。精加工策略是指把新信息与头脑中的旧信息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小华在学习时为了记住数字、年代等知识,常常以编写歌词,改编故事的方式赋予其意义自己更容易记住,属于精细加工的记忆术。故本题选B。
7.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柯尔伯格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的道德发展阶段论。习俗水平包括:寻求认可取向阶段;遵守法规取向阶段。题干中,“遵守法律取向阶段”属于习俗水平。故本题选B。
8.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焦虑与学习之间的关系。不同的焦虑水平则会对学习产生不同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焦虑水平与学习效率之间呈倒U形关系,即中等水平的焦虑有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而过低或过高的焦虑均对学习不利。从学习难度上说,难度大的学习,焦虑水平低较好;难度小的学习,焦虑水平高较好。故本题选D。
9.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智力。智力是使人能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的各种认知能力的有机结合,它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想象力和思维力等成分。其中思维是智力的核心。故本题选A。
10.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替代性强化。替代性强化:观察者因看到榜样受强化而受到的强化。题干中,小亮同学因为乐于帮助他人而获得了“校德育标兵”的称号后,成为了班级同学的榜样,班上其他同学因看到榜样受到强化,于是班里就形成了一股助人为乐的班风。属于替代性强化。故本题选C。
1.关于教育的起源问题在教育学史上有几种观点,以下关于它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神话起源论是教育起源的最古老的观点
B.劳动起源论是在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形成的
C.生物起源论是以达尔文进化论为指导
D.心理起源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教育家孟禄
2.下列关于奴隶社会教育表述不正确的是( )。
A.西周时期的基本学科是“六艺”
B.最早的正式学校出现在商朝
C.古代希腊的斯巴达旨在培养忠于统治阶级的强悍的军人和勇猛的武士
D.古代罗马共和时期的主要教育形式是家庭教育
3.学校课外话动的基本组织形式是( )。
A.团队活动 B.群众性活动
C.小组活动 D.个人活动
4.关于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B.培养受教育者的独立性和创造精神日益受到重视
C.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D.教书育人是我国教育性质的根本所在
5.认知发展是由于成熟和经验的积累而导致的心理技能的变化。这种变化不具有的特征是( )。
A.连续性与阶段性 B.普遍性
C.不平衡性 D.差异性
6.小华在学习时为了记住数字、年代等知识,常常以编写歌词,改编故事的方式赋予其意义自己更容易记住。这体现了以下哪种学习策略?( )
A.复述策略 B.精细加工策略
C.组织策略 D.计划策略
7.柯尔伯格把儿童道德发展划分为三个水平六个阶段,其中“遵守法律取向阶段”属于该理论的( )。
A.前习俗水平 B.习俗水平
C.后习俗水平 D.他律水平
8.不同的焦虑水平会对学习产生不同影响,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难度大的学习,焦虑水平低较好 B.难度小的学习,焦虑水平高较好
C.焦虑水平与学习效率之间呈倒U型关系 D.低焦虑者适合压力学习较低的学习情境
9.我们一般认为,智力是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中( )是智力的核心。
A.思维 B.记忆力
C.创造力 D.想象力
10.小亮同学因为乐于帮助他人而获得了“校德育标兵”的称号后,班里就形成了一股助人为乐的班风。这种强化属于( )。
A.直接强化 B.自我强化
C.替代强化 D.行为强化
【参考答案】
1.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的起源说。教育的起源说有:(1)神话起源说。教育的神话起源说是人类关于教育起源的最古老的观点。(2)生物起源论。教育的生物起源论者以达尔文生物进化论为指导,认为教育起源于动物的本能,尤其是高等动物,生来就具备一种由遗传而得的潜在的教育能力,从而使后代能持续地繁衍下去。C选项正确。(3)心理起源论。代表人物:(美)孟禄。D选项正确。(4)劳动起源说。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形成的。而不是在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文理论的指导下形成的。因此B选项错误。故本题选B。
2.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奴隶社会的教育。西周教育的内容主要是以礼乐为中心的“六艺”。A选项正确。早在4000多年前的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B选项错误。斯巴达教育具有浓厚的军事色彩。其教育目的是为了把奴隶主贵族子弟培养、训练成为体格强壮,受过严酷军事体育锻炼的武士。C选项正确。古代罗马共和时期以农民军人为主要特征,主要教育形式是家庭教育。D选项正确。故本题选B。
3.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课外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课外活动按活动人数和规模,可分为群众性活动、小组活动和个人活动三类。其中小组活动是课外活动的主要组织形式。故本题选C。
4.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纵观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历次表述,虽然由于时代的不同,在用语、表述等方面不尽一致,但它的基本精神却是相同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要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A选项正确。(2)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3)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B选项正确。(4)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C选项正确。D选项不属于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故本题选D。
5.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认知发展的特征。认知发展的特征包括:连续性与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差异性和互补性。不包括普遍性。故本题选B。
6.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习策略。精加工策略是指把新信息与头脑中的旧信息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小华在学习时为了记住数字、年代等知识,常常以编写歌词,改编故事的方式赋予其意义自己更容易记住,属于精细加工的记忆术。故本题选B。
7.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柯尔伯格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的道德发展阶段论。习俗水平包括:寻求认可取向阶段;遵守法规取向阶段。题干中,“遵守法律取向阶段”属于习俗水平。故本题选B。
8.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焦虑与学习之间的关系。不同的焦虑水平则会对学习产生不同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焦虑水平与学习效率之间呈倒U形关系,即中等水平的焦虑有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而过低或过高的焦虑均对学习不利。从学习难度上说,难度大的学习,焦虑水平低较好;难度小的学习,焦虑水平高较好。故本题选D。
9.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智力。智力是使人能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的各种认知能力的有机结合,它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想象力和思维力等成分。其中思维是智力的核心。故本题选A。
10.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替代性强化。替代性强化:观察者因看到榜样受强化而受到的强化。题干中,小亮同学因为乐于帮助他人而获得了“校德育标兵”的称号后,成为了班级同学的榜样,班上其他同学因看到榜样受到强化,于是班里就形成了一股助人为乐的班风。属于替代性强化。故本题选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