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试题资料

首页 > 教师资格证考试 > 试题资料

2020年5月 第二周 教综模拟题69

未知 | 2021-09-23 11:39

收藏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在我国,采用心理模拟法建立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需要经过(   )与检验修正。
A.创拟确立心智技能模型  B.模拟专家头脑经验
C.模拟专家解决问题程序  D.确立技能操作模型
2.教师在教育课题研究中,要注重样本选择的(   )。
A.代表性    B.全面性       
C.典型性    D.准确性
3.(   )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人的本性、潜能、尊严的价值,研究对人类进步富有意义的现实问题。
A.人本主义心理学    B.行为主义心理学  
C.技能主义心理学    D.构造主义心理学
4.斯皮罗提出的教学策略是(   )。
A.生成性学习    B.随机通达教学   
C.支架式教学    D.抛锚式教学
5.在试误学习过程中,任何刺激与反应的联结,一经练习运用其联结的力量就会强大,如果不运用,其联结的力量就会减少,这种观点是(   )中的练习律。
A.尝试—错误说  B.经典条件反射   
C.操作条件反射  D.完型—顿悟说
6.一般来说,问题解决分为(   )。
A.初始状态、中间状态、部分解决状态、完全解决状态
B.初始状态、实施状态以及目标状态
C.初始状态、变化状态以及目标状态
D.初始状态、中间状态以及目标状态
7.一种力求成功并选择朝向成功(或失败)目标的活动的一般倾向,这是(   )的基本观点。
A.自我效能感理论    B.成就动机的理论
C.动机期望—价值理论    D.控制的理论
8.关于奖励与惩罚,以下表述不正确的是(   )。
A.一般来说,表扬与奖励比批评与指责更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B.奖励越多越好
C.奖励要考虑个别差异
D.奖励要考虑性别特点
9.“我们知晓的比我们能说出的多”讲的是(   )。
A.陈述性知识    B.程序性知识     
C.循序渐进  D.隐性知识
10.“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属于(   )。
A.顺应迁移  B.重组迁移     
C.同化迁移  D.逆向迁移


【参考答案】
1.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我国心理学界一般认为,用心理模拟法来建立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需经过两个步骤:创拟确立模型和检验修正模型,其中,创拟确立模型是关键。故本题选A。
2.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样本的选择。教师在教育课题研究中,选择样本时,注意样本容量合适且具有代表性。样本应该具有较强的代表性,能够有效地代表调查对象总体。故本题选A。
3.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人本主义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既反对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第一势力)机械的环境决定论,又反对精神分析(心理学第二势力)本能的生物还原论。它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人的本性、潜能、尊严和价值,研究对人类进步富有意义的现实问题,因此被称为西方心理学的第三势力。故本题选A。
4.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随机通达教学。随机通达教学,也称随机进入教学,是斯皮罗等人在认知灵活性理论的指导下提出的针对高级学习的一种教学方式。随机通达教学的特点是对同一内容的学习要在不同时间多次进行,每次的情境都是经过改组的,而且目的不同,分别着眼于问题的不同侧面。故本题选B。
5.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桑代克的理论。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认为在试误的过程中,要遵循三条教学原则,分别为准备律、练习律和效果律。其中练习律是指任何刺激与反应的联结,一经练习运用,其联结的力量就逐渐增大;而如果不运用,则联结的力量会逐渐减弱。也就是说,对于已经形成的某种情境与某种反应的联结,正确的重复会增强这一联结。故本题选A。
6.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问题解决的三种状态。问题空间就是人对问题的内部表征,包含三种状态:初始状态、中间状态和目标状态。初始状态指问题被认识时,问题解决者所处的情境;目标状态是问题解决者所要寻求的最终目标。问题解决的任务在于要找出一种能够把初始状态引向目标状态的操作序列;中间状态是指在实现从初始状态向目标状态的转变过程中,由操作引起的种种状态。故本题选D。
7.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成就动机理论。阿特金森与麦克利兰提出了成就动机理论。成就动机是一种力求成功并选择朝向成功(或失败)目标的活动的一般倾向。故本题选B。
8.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奖励和惩罚要注意地问题。第一,要明确奖励和惩罚的适用范围。奖励用于改正孩子的优点,惩罚用于矫正孩子的错误。第二,要讲究奖励和惩罚的使用比例。一般认为,奖励的功效比惩罚大,所以运用奖励比惩罚多。第三,奖励和惩罚要考虑孩子的性别和个性特征。对于女孩来说,奖励会对他们产生更大作用,责骂会使他们沮丧和胆小。对于男孩,有时责骂会产生巨大的激励作用。对于内向孩子来说,以鼓励表扬为主,对于外向的孩子来说,不妨采取直接批评的方式。因此,奖励并不是越多越好。故本题选B。
9.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隐性知识。隐性知识指尚未被言语或其他形式表述的知识,是“尚未言明的”或者“难以言传的”知识。例如我们能从成千上万张脸中认出某一个人的脸,但在通常情况下,我们却说不出是怎样认出这张脸的。这便是波兰尼的著名命题:“我们知晓的比我们能说出的多。”故本题选D。
10.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习迁移的类型。同化性迁移是指不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直接将原有的认知经验应用到本质特征相同的一类事物中去。同化迁移的根本特点是自上而下,原有认知结构在迁移过程中不发生实质性改变,知识得到某种充实。平时所讲的“举一反三、闻一知十”都属于同化性迁移。故本题选C。

 

分享到

微信咨询

微信中长按识别二维码 咨询客服

全部资讯

copyright ©2006-2020 华图教育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