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士多德曾说,幸福存在于闲暇之中,我们是为了闲暇而忙碌。可见,闲暇与幸福本是同源之水,理应良性协同发展。然而,尽管中国的“休闲时代”已悄然来临,人们却依然焦虑不安、困惑不解:工作繁忙何谈休闲?追求休闲的尺度应如何把握才不致迷失自我?休闲是否会导致自己滞后于行业或是他人的发展脚步?……要想让群众的幸福感切实贴心,就需要从休闲观入手,让休闲观念深入人心。
明确规划定位,培养休闲共识。劳动者自身作为休闲主体,需要个人提高认识,应树立正确休闲观念,学会自我调节,最大限度地平衡工作和休闲的关系,更高效、更健康地规划二者比例,既不会因为过度休闲而耽误工作,也不会因为缺少休闲而身心俱疲。很多人为了追赶现代生活的快节奏,一味地在工作上消耗时间,看似得到了物质上的补偿,失去的却远远不是金钱所能弥补的遗憾。另外一部分人,沉湎于休闲娱乐带来的幸福中,缺少自制力与自觉性,只贪图眼前的享乐却忽视长远的发展,甚至被社会淘汰。休闲的确是忙碌日常中的加油站,而清晰明确的休闲规划、休闲共识更是关键之匙。
强化休闲教育,注重休闲品质。自由行、瑜伽、网游、逛街购物等日益成为国人喜爱的休闲方式,但方式的多样化选择不意味着所有方式都值得尝试。工作时间长挤压休闲时间的“报复性熬夜”,作为一种低质量休闲方式,不仅会降低睡眠质量、损害身体健康,影响工作和学习效率,更反映出我国休闲教育的缺失导致的休闲技能缺乏、休闲方式的低层次性和无组织性、休闲观念物本论等。休闲,意味着可以充分利用时间、快乐而不是享乐,意味着积极健康向上。同样,休闲教育是实现和谐人格培养的有效途径,是解决休闲异化的现实需求,是提升休闲品质的必要途径。
完善制度保障,解决休闲隐患。如今,“五加二”、“白加黑”式的加班成为常态。这种明显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的工作状态,在现实中却有众多拥趸。会劳动,也要会休闲。职场白领、创业青年、业界精英们并非不会休闲,而是不敢休闲:很多以牺牲自己休闲时间来推动社会生产率提升的劳动者群体,并没有在待遇、福利方面得以足够弥补,被曲解的“忘我”工作状态让他们过于担忧休息带来的弊端。这种“时间不公”现象,既需要政府完善法律制度、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休闲权利,也需要企业、社会营造良好的氛围,多方协同解决,让群众敢休闲,能休闲,乐休闲,好休闲。
休闲在日渐加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是必不可少的绿洲。而培养休闲观念,让休息深入人心,才能让绿洲繁衍成茂林。忙碌的真正价值,则正是“偷得浮生半日闲”——追求闲暇,让幸福感盈满心间。
预约公告,考试消息不错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