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1】一个人如果是智者,那么他一定是一位谦虚的人,即一个人只有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他才会谦虚,但是,如果一个人听不进别人的意见,那么他就不会认识到自己的不足。
由此可以推出:
A.一个人如果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他就是一位智者
B.一个人如果听不进别人的意见,他就不是一位智者
C.一个人如果听得进别人的意见,他就会认识到自己的不足
D.一个人如果认识不到自己的不足,他一定听不进别人的意见
【答案】B
【解析】
第一步,确定题型。
根据题干关联词“如果……就……”,确定为翻译推理。
第二步,翻译题干。
①智者→谦虚
②谦虚→认识到自己的不足
③听不进别人的意见→不会认识到自己的不足
第三步,进行推理。
A项:由①②递推可得“智者→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是对该式的“肯后”,肯后推不出必然结论,排除;
B项:由①②③递推可得“智者→听进别人的意见”,“听不进别人的意见”是对该式的“否后”,根据“否后必否前”,可以推出;
C项:“听得进别人的意见”是对③的“否前”,否前推不出必然结论,排除;
D项:“认识不到自己的不足”是对③“肯后”,肯后推不出必然结论,排除。
因此,选择B选项。
【例2】有一盗窃案件,据侦查系二人作案。并初步认定甲、乙、丙、丁、戊,五人是嫌疑犯。而且查知以下情况:(1)甲、丁二人中至少有一人是罪犯;(2)如果丁是罪犯,戊一定是罪犯;(3)只有在丙参与时,乙才能作案;(4)如果乙不是罪犯,那么甲也不是罪犯;(5)丙没有作案时间。
请问,罪犯是:
A.乙和丙
B.丁和戊
C.甲和乙
D.甲和戊
【答案】B
【解析】
第一步,确定题型。
根据关联词“如果……一定……”,确定为翻译推理。
第二步,翻译题干。
①甲或丁
②丁→戊
③乙→丙
④¬乙→¬甲
⑤¬丙
第三步,进行推理。
⑤是对③的“否后”,根据“否后必否前”,可得:¬乙;
“¬乙”是对④的“肯前”,根据“肯前必肯后”,可得:¬甲;
再结合①,根据“否定肯定式”可得:丁;
“丁”是对②的“肯前”,根据“肯前必肯后”,可得:戊。
综上,罪犯是丁和戊。
因此,选择B选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