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面试

首页 > 上海公务员考试 > 备考技巧 > 面试

2022年上海公务员面试中几种常见审题误区

上海华图教育 | 2021-12-15 23:34

收藏

在公考面试现场,审题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要利用好有限的两三分钟的思考时间,准确的领会一道题目的意思,并初步拟定答题要点,难度是比较高的。尤其是一些题目在理解上极容易产生误解,所以上海教育专家在这里给面试备考考生盘点一下常见的几种审题误区。

1.对活动范围的理解存在误解

例题1:为了响应国务院对于宪法宣传周的具体活动安排,单位准备开展以“弘扬宪法精神,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主题的宪法宣传周活动,如果让你负责组织,你会怎那么开展?

“单位准备开展”这种表述在面试中很常见,对于这种题目考生往往纠结于活动是在单位内部开展还是单位组织面向社会和群众的活动,两者在活动形式和内容上的区别还是很大的。一般来说,如果面向社会开展,题干信息里面会有更具体的描述,如“在某社区开展”“在广场上开展”等。所以根据基本信息可以判定本题的宣传主要面向单位内部工作人员为主。

2.对问题的情境性存在误解

例题2:在一次社区流动人口调查中,由派出所民警和社区工作人员一起去社区调查。时间安排在晚上九点前,理论上不会打扰休息。但社区退休老人居多,多以不安全为由,把工作人员拒之门外。如果你是社区工作人员,你会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对这个题目许多考生认为,要重点回答我现在被拒之门外怎么办,应该隔着大门进行沟通,向群众道歉解释,说服群众开门接受调查等。但实际上我们要注意题目的描述,“社区退休老人居多,多以不安全为由”,实际上这是描述老人不愿意开门接受调查的普遍现象,并没有类似于“上门调查但老人不开门,你们站在门口很尴尬,此时你怎么办”这样具体的情境描述。因此,本题应该重点谈这一类普遍问题的解决办法,如加强调查之前的宣传造势、提前预约上门时间等。

上海公务员考试

分享到

微信咨询

微信中长按识别二维码 咨询客服

全部资讯

copyright ©2006-2020 华图教育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