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 上海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9月份全上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0.7%,环比持平;9月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同比上涨10.7%,环比上涨1.2%。 相比8月份, 我上自年初以来就开始形成的CPI与PPI“剪刀差”现象进一步加剧。从CPI指数的构成而言,CPI与PPI“剪刀差”的扩大并不意味着产业链上游的物价上涨没有传导至产业链下游。实际上,在CPI的商品构成中,非食品的价格已经开始上涨,如水泥、液化石油气、汽油、柴油、小汽车等商品的价格均有上涨,涨幅在0.6%—25.7%之间,产业链上游的物价上涨趋势显然已经波及产业链下游。然而,由于食品商品在CPI指数中的较高权重及其正在下降的价格,如猪肉价格9月同比下降了46.9%,一定程度上拉低了CPI指数的涨幅,造成了产业链上游与下游价格似乎完全无关的假象。但即便如此,CPI与PPI“剪刀差”的持续拉大已 是不争的事实 。 “剪刀差”的持续拉大背后意味着什么?其背后的原因又是什么?
“剪刀差”扩大的原因,概括来说有以下三点:第一点, 上游端作为生产资料和资本品的市场化程度,远低于下游端作为生活资料或消费品的市场化程度,而垄断程度则相反。很明显,上游的企业基本都是上企,所谓关系到上计民生的战略性资源企业。而下游的企业则主要是民企,他们生产的终端消费品,市场化程度非常高,价格信号与资源配置之间的相互关系比较富有弹性 ;第二点则是 供给侧改革导致的价格弹性大幅下降。2015年开始的高耗 能行业(大部分是上游企业,决定PPI的行业)的供给侧改革,导致行业集中度提升,民企大批退出,行业结构发生巨大变化。在一个缺少民营企业,上有企业独占一域且具有高强度垄断能力的行业内,供给价格弹性当然不会太高。这就会放大价格的顺周期效应,导致PPI的大幅波动及长期的剪刀差 ;第三点, 中上稳增长的主要力量来自于固定资产投资,其中最主要的又是政府主导的基建投资,以及与财政和民生刚需有关的房地产投资,带来的当然主要是生产资料需求的增加。虽然投资增加也会带来可支配收入的增加,进而带动消费品即CPI的上升。但是由于边际消费倾向的存在,相对于生产资料价格PPI,在投资需求刺激的时候,CPI的波动相对较低。
而 “剪刀差”扩大,“剪”掉的往往是处于产业链中下游的中小微企业的利润,他们议价能力不强,对成本压力的传导和消化能力较弱,终端消费品价格难以随着原材料价格同步上涨。在内需恢复仍显不足、大宗商品价格高企的情况下,中小微企业的经营困难有所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