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言语理解与表达这门科目,似乎越去深入学习越发现自己对语言的理解能力很欠缺,有的时候只会通过文段中出现的只言片语来选择答案,所以很多小伙伴学习了一段时间以后,感觉刷的题越多反而错的越多,那这是为什么呢?其实笔者认为可能并不是思路和方法本身的问题,而是我们在应用这些思维和方法的时候没有恰当地去应用,导致我们对文段的理解出现了偏差。
比如说:在我们言语的片段阅读类题目中,我们经常会谈到两种技法:一是主体排除法,一是话题一致法,这两个方法在言语题的解题过程中会经常遇到,我们很多小伙伴们也知道这两种方法,但是做题的时候可能会傻傻地分不清楚,或者是主体和话题都抓不准,致使最终与正确答案失之交臂。那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怎么用这两个方法来解题:
主体排除法or话题一致法
(1)主体是什么?话题是什么?
主体是围绕文段论述的中心词或主题词,也就是文段中论述的核心对象。
话题是围绕文段所论述的核心内容,具体的呈现形式应该是:主体词+内容。
通过主体和话题的对比我们会发现,话题的内容中已经包含了主体词,所以归根结底主体是一个词语或短语,而话题是有具体的内容来阐述的。
(2)怎么找主体?怎么找话题?
①重点句中强调的核心词,多是句子的主干成分,主语或宾语;
②高频词,即文段反复出现的词,也就是出现频率次数最多的词,多为名词或名词性短语;
③话题一般在文段的重点句中就会体现出来。
(3)主体或话题的作用
正确答案的主体应与原文主体保持一致,若不一致,可直接排除。
正确答案的话题应与原文话题保持一致,若不一致,可直接排除。
(4)主体排除法or话题一致法在题目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