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开幕词是一些大型会议开始时,由会议主持人或主要领导人所作的开宗明义的讲话,是大会的序曲, 其重要任务是()。
A.安定与会者的心情
B.制造会议的气氛
C.调整各方面的关系
D.为会议定基调
1. D
[解析]开幕词是在重要会议或重大活动开始时,为会议主持人或主要领导人讲话所用的文稿。开幕词的主要特点是宣告性和引导性,标志着会议或活动的正式开始。开幕词通常要阐明会议或活 动的性质、宗旨、任务、要求和议程安排等,集中体现了大会或活动的指导思想,起着定调的作用,对引导会议或活动朝着既定的正确方向顺利进行,保证会议或活动的圆满成功,有着重要的意义。
2.冻土问题是青藏铁路建设的难题之一。冻土是由固体矿物颗粒未冻水、冰和气体组成的一种特殊土壤。铁路路基的修建,改变了冻土的物理特性,引起土地融化下沉,或者冻结膨胀,严重危机路基的( ),会给列车运营带来隐患。
A.透气性 B.防腐蚀性
C.稳定性D.可塑性
2. C
[解析]由题干中“土融化下沉”“冻结膨胀”可知,土的状态变得“动了起来”,也即路基的修建引起冻土物理特性改变,影响的是土的“稳定性”。本题答案为 C。
3.古诗《观沧海》咏道:“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它的作者是三国时的()。
A.曹操 B.曹植
C.蔡文姬 D.孔融
3. A
[解析]《步出夏门行》是汉末文学家曹操用乐府旧题创作的组诗,这组诗共分五部分,开头是序曲“艳”,其后是《观沧海》《冬十月》《土不同》《龟虽寿》四章。全诗描写河朔一带的风土景物,抒发个人的雄心壮志,反映了诗人踌躇满志、叱咤风云的英雄气概。故答案为 A 项。
4.我国现有文献最早引用勾股定理的是()。
A.《九章算术》B.《周髀算经》
C.《纵横图》 D.《孙子算经》
4. B
[解析]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朝数学家商高就提出“勾三、股四、弦五”。《周髀算经》中记录着商高同周公的一段对话。商高说:“……故折矩,勾广三,股修四,经隅五。”意为:当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分别为3(勾)和4(股)时,径隅(弦)则为5。以后人们就简单地把这个事实说成“勾三股四弦五”,根据该典故称勾股定理为商高定理。故答案为B。
5.古代夜间计时以“更”为单位,一夜分为五更,那么“五更”是()。
A.晚上9点—晚上11点
B.晚上11点—凌晨1点
C.凌晨1点—凌晨3点
D.凌晨3点—凌晨5点
5. D
[解析]五更是清晨3时至5时。故本题选择 D 选项。
6.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优秀文化传统的财富。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是()。
①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中
②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是一脉相承的
③中华民族精神创造了中华文化的新的辉煌
④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
A.①④B.②③
C.①③ D.②④
6. A
[解析]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中不断演化、发展而成的特有文化。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在漫长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它是中华各族人民社会生活的反映,是中华 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是各民族生活方式、理想信仰、价值观念的文化浓缩,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 发展的精神纽带、支撑和动力,是创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民族灵魂。二者的关系是:中华民族精神深深 植根于优秀文化传统之中;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综上,本题应选 A。
7.我国有文字可考证的历史始于()。
A.三皇五帝时期B.夏朝
C.商朝D.春秋战国
7. C
[解析]我国有文字可考证的历史始于商朝。殷墟甲骨文是中国商朝时期用于占卜记事,刻
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最早的文字形式。故选 C。
8.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人文,就是()。
A.把世界先进人文与中国人文有机结合起来
B.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C.弘扬马克思主义理论
D.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
8. B
[解析]人类人文分物质人文、精神人文和政治人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文,就其重要内容来说,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直贯彻倡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一致的。人文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 精神文明是相对于物质文明而言。社会主义人文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重要特征,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故本题选B。
9.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它创立于()。
A.春秋时期B.战国时期
C.西汉时期D.东汉时期
9. D
[解析]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始于东汉顺帝时张道陵所创立的“五斗米道”。在文化传统上,道教传承了华夏古代的传统礼乐文明;在理论上,道教直接吸收并发展了春秋战国时期的老子、庄子的道家思想;在实践上,道教继承了先秦时期方士的修炼经验和成果。道教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10.宗教改革领袖加尔文说:“通过永恒的、不变的意图,上帝始终决定着谁可以被拯救,谁将被毁灭。”这反映了宗教改革的()主张。
A.《圣经》高于一切B.上帝永恒
C.反对罗马天主教会D.信仰得救
10.D
[解析]约翰·加尔文是16世纪法国宗教改革家、神学家,主张“信仰得救”、“《圣经》至上”等观点,但他把“信仰得救”解释成先定论。他认为先定论是他整个宗教观的核心,不承认先定论就是否认 上帝。题中所述这句话表达的就是先定论的观点,故选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