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耕地破碎化是制约中国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它不但阻碍了农业机械的普及,更影响了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同时也带来了农产品生产成本的极大浪费。有数据表明,2003年末,中国农民户均地块数5.722块,其中规模不足0.033公顷的就有2.858块,接近半数,可见中国耕地破碎化程度已经达到了惊人的地步。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中国农民的人均耕地资源十分有限
B.应尽快采取措施促进农业的集约化发展
C.耕地面积是制约农业规模化发展的瓶颈
D.机械化生产是提高农业生产率的主要方法
【答案】B。
【解析】首先分析题干:题干讨论的是关于“耕地破碎化”,首句从三方面指出耕地破碎化对我国农业发展的制约作用——阻碍农业机械普及、影响生产率以及带来了农产品生产成本的浪费,接着以2003年的数据为支撑去佐证当下我国农业发展中耕地破碎化问题严重。问的是“意在说明”。由题干指出的耕地破碎化的问题以及严重程度,我们能够合理推断出作者意图是想让读者重视甚至解决此类问题,不要让这样的问题继续对我国农业生产产生危害。
接着分析选项:A项中的“人均耕地资源有限”在原文中找不到对应,即便数据佐证部分,作者的用词也是“中国农民户均地块数5.722块”,并没有提到“人均”,排除;B项所提对策中的“集约化发展”对应的就是文段中的“耕地破碎化”问题,是作者想通过文段的描述意在表明的主旨所在,保留;C项“耕地面积”偷换了文段“耕地破碎化”的概念,排除;D项“机械化生产”、“农业生产率”问题均是由“耕地破碎化”引起的,两者之间不具备逻辑关系,表述不准确,排除。
综上,答案选B。
通过这个题目,我们来总结一下隐形主旨的解题思路,当题干行文结构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危害、原因、影响)时,作者的意图就是通过问题以及其危害、原因的分析来警示我们重视这个问题,提示我们需要解决这个问题,所以主旨为针对问题(或问题发生的原因)提出对策。
上海公务员考试
国考热门活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