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题目:四年级《小数加减法》片段教学
2.内容:
3.基本要求:
(1)试讲约10分钟;
(2)体现新课标要求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适当板书。
(4)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试题解析】
一、导入
1.教师:我们以前学过小数加法,同学们还记得吗?请大家回忆一下它的计算方法。
算一算
2.2+1.4=
19.4+0.6=
3.5+2.8=
17.6+9.2=
让学生以竞赛形式完成。
2.说一说小数加法与整数加法有什么异同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教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小数加法。
(教师板书课题)对于今天要学习的内容,你有什么疑问或有什么想知道的吗?
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
教师: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新知识,解决同学们心中的疑惑。
二、新授
1.投影仪出示情景图
教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图,说说你从这幅图中获得了哪些信息?你准备怎样解决例1中提出的问题?
学生观察情境图,先独立思考,再与同桌讨论,在此基础上全班交流。
2.探究算法
(1)观察分析,引发思考。
教师:同学们对题意理解得非常清楚,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很到位!要知道①小丽买这两本书一共花了多少钱,就需要把这两本书的价钱加起来。②《数学家的故事》比《童话选》贵多少钱,就需要用《数学家的故事》的价钱减去《童话选》的价钱。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列式:6.45+4.29= 6.45-4.29
教师:仔细观察,这个算式与我们以前学过的小数加法有什么不同之处?
引导学生说出这两个题目分别是:小数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
(2)独立试算,自主探索。
教师:你能计算这道题吗?试一试。
学生尝试独立计算,教师巡视观察,把学生计算时出现的不同算法板书出来。
(3)讨论分析,明晰算法。
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以上这几种算法,哪种是正确的?集体讨论,讨论话题可为:
①哪些数是相同数位上的数?
②怎样才能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通过交流引导,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只要小数点对齐了,相同数位也就对齐了的道理。
三、练习
2.结合练习分小组讨论,你认为计算小数加法时要注意什么?
四、小结
教师:今天的数学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五、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第4题。
六、板书
1.题目:二年级《两位数加法》片段教学
2.内容:
3.基本要求:
(1)试讲约10分钟;
(2)利用情境引出两位数加法;
(3)要有讨论环节,
(4)要有适当板书。
【试题解析】
一、回顾复习,情境导入
ppt呈现口算题:7+8 9+4 5+5 8+4 6+5 7+7,以开火车的方式完成,然后再呈现21+37,2+56,请学生板演完成,并提出问题:用竖式计算加法要注意相同数位对齐。(板书:相同数位对齐)
创设情境:羊村的小羊正在收白菜,喜羊羊收了35个和暖羊羊收了37个,沸羊羊收了26个,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重点解决“喜羊羊和暖羊羊一共收了多少棵白菜?”列出算式:“35+37=”,引出课题的学习。
二、合作探究,新课讲授
(一)动手操作、直观感受
独立思考:会算的同学,自己算一算,并想想你是怎样算的;暂时不会的可以用小棒摆一摆、计数器拨一拨。
合作交流:让不同算法的孩子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
存异求同:观察中明白“个位上的10个1能换成十位上的1个十,加在十位上”。
(二)探究算法、理解算理
独立尝试:让学生独立用竖式试算;
思维碰撞:交流自己的计算方法;
方法一:从十位加起
十位3+3=6,但是个位5+7=12,这个10也要加在十位上,需要把“6”再改成“7”。
方法二:从个位加起
个位5+7=12,12怎么表示?
不同的表示方法都体现了“个位上的10个一能换成十位上的1个十”就是“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板书: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
比较从个位加起和从十位加起,体会从个位加起的方便性。(板书:从个位加起)
方法提炼.
(三)解决问题,学以致用
美羊羊和沸羊羊一共收了多少棵白菜?自己用竖式算一算。全班交流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辨析性练习:灰太狼也算了三道题,他错在哪里?
6+27=87,相同数位没有对齐:
37+18=45,个位满十没有向十位进一
42+17=69,个位没满十不能向十位进一。
2.基本练习
灰太狼也学会了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他要和我们比赛。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通过今天的实际应用,大家有哪些收获呢,可以说一说,知识上的,方法上的,数学思想上的,等等都行。
引导学生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畅所欲言,加强反思、提炼及知识的归纳,纳入自己的知识结构。
五、知识拓展,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习题1题;
2.思考生活中哪些事物中可以用今天学习的知识去解决,下节课一起展示分享。
板书设计:
题目1:真分数假分数
题目2:3的倍数
题目3:比较小数的大小
题目4: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乘法 答辩:个数和一位数有什么区别
题目5:因数和倍数
华图教师预祝广大考生考试顺利,乘华图翅膀,圆教师梦想!
文章来源:中国教师资格考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