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中国青少年计算能力世界第一,动手能力排倒数第一,创造能力排倒数第五。据调查,有14.6%的青少年表示愿意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你怎么看?
【解析】
做中国人与做有创造力的人是两码事,它给了我们什么启发?做有创造力的中国人:我们缺什么?
【参考】
首先,我们缺乏对做中国人与做有创造力人之不协调的文化反思。创造力倡导人们要有批判精神,有问题意识,尽量发挥个性、做事独立自主,这都需要我们勇于表现自我,突破面子心理,“该出手就出手,当出头就出头。”这些特征都与中国文化之讲中庸、重谦虚、求面子、随大流等传统相冲突,其习惯养成也绝不是一朝一夕的。我们要清醒认识的是,做有创造力的中国人,不仅是对个人创新潜能的开发,也是对中国人文化自我的挑战。
其次,我们缺乏对创造力之大众化的认知。美国创造力协会倡导,创造力是人脑的机能,除了白痴或脑疾病患者外,人人都有创造力,发展潜力基本相同。陶行知[1]也早在1930年代指出;“处处为创造之地,时时为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所以,创造力表现是无所不在的,深入人心的,认识到这一点就能够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刻追逐、体验创新的乐趣。由此,我们要走出创造力神圣化的光环,首先在生活中寻求创新的自我实现。
第三,我们缺乏对创新价值判断之审美性认知。大量的研究表明,中国人对创造力的认知缺乏艺术性成分,中国人对创新价值的评断多以实用济世为基础,以社会影响为宗旨,缺乏对创新之纯审美价值的重视。这种认知范式与西方社会之看重创造力之多元表现的文化传统(如在文学、绘画、音乐、戏剧等上的表现)有明显不同,它使我们难以对创新的唯美表现发生兴趣,也就难以养成多元化的创新价值观。
第四,我们缺乏对创造力之幽默表现的认知。大量研究还表明,中国人很少将创造力与幽默感结合起来,而在西方社会,特别是在英、美等国,幽默感不仅是创造力的突出表现,也是人格完善的核心指标。虽然中国的文化传统不乏诙谐调侃的成分,但幽默从未成为创新能力与人格修养的核心成分。相反,在现实生活中,幽默感还时常与“耍嘴皮子”、“哗众取宠”混为一谈,这严重误解了幽默感对创新思维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