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公务员考试言语理解与表达选词填空部分,是整个言语理解与表达中涉及积累相对较重的一个部分,主要体现在词汇的积累上,尤其是成语的积累。考生可以做题去积累成语,做到在最短的时间内有最合理的记忆,同时还需要科学的解题方法---语境分析和词语辨析。
1. 语境分析
针对材料,就是理解给定语言所使用的环境。每道题目都要分析其所处的语境提示——我们空缺处到底是什么意思。分上下文关系分为解释说明、相反相对、递进、并举。
(1)解释说明:即空缺是对上文或下文内容的解释或理解概括。
(2)相反相对:即空缺与上文或下文语义相反。
(3)递进:即空缺与上文或下文前后一致,前轻后重。
(4)并举:即空缺与上文或下文语义一致、色彩一致、结构一致。
2.词语辨析
针对选项,学会用辨析的方法:语素分析法和遣词造句法。从含义差异和用法差异上区别近义词。
(1)含义差异:含义侧重、语义轻重、感情色彩。
(2)用法差异:适用于人或物或特定对象。
例题1.当年刘邦入咸阳,“缓刑弛禁,以慰其望”,采取的是“有所不为”。后刘备入蜀,诸葛亮则“威之以法”“限之以爵”,采取的是“有所为”。“为”与“不为” ,都深得人心,实现大治。原因就在于 :秦朝苛政,百姓苦不堪言,不为而治,顺应人民的意愿;而蜀中刘璋长期暗弱,豪强专权自恣,必须严刑峻法。
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A.异曲同工 度德量力
B.殊途同归 审时度势
C.背道而驰 实事求是
D.见仁见智 量力而行
【答案】B。解析:第一空,由句意可知,在治理方法上,刘备采取“为”,刘邦采取“不为”,两种不同的治理方法,最终都实现了大治,赢得了人心。故此处所填词语应表达方法不同,都达到了目的的意思,“殊途同归”“异曲同工”恰当。“背道而驰”比喻彼此的目的和方向完全相反。与句意不符,排除C。“见仁见智”指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从不同的立场或角度有不同的看法。与句意无关,排除D。第二空,冒号后的句子是对空缺处所填词语的解释,说明之所以策略不同但都实现大治的原因在于根据当时不同的情况采取了适合的治理方法。“度德量力”指衡量自己的德行是否能够服人,估计自己的能力是否能够胜任。句意并未涉及德行的问题,排除A。“审时度势”意为仔细研究并估计时势的特点和变化,填入符合句意。故本题选B。
例2.打动我们的,除了信中流淌的那些 而充满情怀的表达,还有写信这种方式。说它 ,是因它在社交媒介如此发达、信息传播如此迅捷的时代显得格外传统。说它 是因它需要坐下来细细体味、静静琢磨,一个字一个字地敲,走近人的心灵深处去对话交流。
填入划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A.真实 老旧 死板
B.真诚 老旧 死板
C.真实 古老 笨拙
D.真诚 古老 笨拙
【答案】D。解析:第一空,与“充满情怀”并列,此处强调的是信中的表达是
出自本心,是心灵之间的诚恳交流。“真实”与虚假相对,强调与客观事实相符;“真
诚”与虚伪相对,强调坦诚,诚恳。“真诚”填入更恰当,排除 A、C。第三空,“由“细
细体味、静静琢磨”“一个字一个字地敲”可知,此处说的是写信这种方式需要下慢功夫,
没有捷径可走。死板”与活泼、生动相对,“笨拙”与聪明、灵巧相对。“笨拙”更能体
现出写信的特点,排除 B。验证第二空,“古老”填入也能与“传统”呼应,“老旧”偏贬义。故选 D。
考生在解决选词填空时,要把握好分析的基本步骤:首先分析材料确定上下文关系,其次找准并理解提示信息从而确定设空语义,最后筛选选项,排除与语境无关和矛盾的选项。当遇到近义词时,使用两种辨析方法,从常见差异角度思考其差异,选择一个最恰当的选项。希望考生能培养科学的理解方式,下笔如飞。
预约公告,考试消息不错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