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换位思考,具有场景感。很多考生对于题目中的所设定场景把握不清,导致对题目的理解深度不够,做题过程中极易出现解决出错的情况。比如:你在开车过程中忽然不小心撞倒了一位过马路的老人,此时你会怎么办?我相信很多人的第一印象都是先拨打电话求救,然后等待救援人员的到来帮忙,但是如果真的把此情景放在生活现实情况中,却是应该立刻停车下车查看老人的伤情如何,从而在进一步做出此后的判断。因为我们都知道生命危机面前一分钟就是救命的一丝生死线,要是我们不先去查看老人的伤情,很明显会错失最佳救治时间。另外我们也要知晓生活中有的时候,即使发生了交通事故,只要没有发生重大的生命安全,是可以达成当事人的自我调解的,这个时候要是当事人没有问题的话,我们就可以商量协商后各自离去了。因此,很明显我们就会发现如果题目中的场景能够理解清楚,充分做到换位思考,就可以积极地做到进一步消除题目理解和现实生活中的差距。
第二,明确身份,化解陌生感。应急应变题目的题型特征本身就是“突发情况+(较为明确的)身份”,因此在题目中应急类题目一般会给定设计的身份,这也是题目解决的另一种维度。比如:你们单位的网站出现了一个贴子,声称有群众在你们单位办理业务时,你们单位有人穿着制服和群众发生打架斗殴事件,你怎么处理?面对这种情况,很多考生会有一种想法就是先去了解事件发生过程中的当事人双方进行处理,但是正常来看这是一种错误的思想方式。因为我们都知道一件事情:互联网时代,号称“人人都有麦克风”。所以我们应该先去单位的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上发表声明我们单位已经知晓此事,接下来会认真处理,希望在此期间网友市民们可以不信谣不传谣。这样的声明发出之后,不仅可以短时间内立刻制止舆论的发酵,另一方面也可以给我们接下来的调查处理提供充分的时间条件。这就是身份的重要性,也是我们解决问题的首要法宝,但有一种特殊情况我们应该注意,如问法是领导让你负责处理此事,你会怎么办?此时,你的身份就是本事件的全权负责人,就是我们所通俗理解的“隐含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