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下列说法不符合新课程对教师定位的是( )。
A.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B.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
C.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 D.教师是研究成果的消费者
2.在下列教师行为中,属于心理健康表现的有( )。
A.交往中,将关系建立在互惠的基础上
B.冷静地处理课堂环境中的偶发事件
C.将生活中的不愉快情绪带入课堂,迁怒于学生
D.偏爱甚至袒护学习成绩好的学生
3.新教材对教师的专业知识提出新的要求是( )。
A.教师对教科书的忠实取向
B.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恰当选用教材、灵活地增删教材
C.只需掌握具体性的专业知识,不需要掌握方向性的专业知识
D.不需要教师重新学习,并结合教材与学生实际,引入教学
4.促使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关键是( )。
A.强烈的好奇心 B.良好的情绪
C.正确的人生观 D.健康的大脑和神经系统
5.教育的规定了教育活动所应培养的人才质量和规格,实际上是规定了教育活动的最大方向,这体现了教育的的( )功能。
A.导向 B.调控
C.激励 D.评价
6.教育要遵循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学记》中“当其可之谓时,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这句话反映了人身心发展过程中存在的( )现象。
A.关键期 B.依恋期
C.混沌期 D.最近发展期
7.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 )的矛盾。
A.教育者与德育内容和方法
B.教育者与受教育者
C.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的品德水平之间
D.受教育者与德育内容和方法
8.通过角色扮演,激发学生自觉地对外在道德要求做出能动反映。这种教育方式依据的德育规律是( )。
A.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 B.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规律
C.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 D.在交往中形成品德的规律
9.课堂里某种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态,被称为( )。
A.群体规范 B.群体凝聚力
C.人际关系 D.课堂气氛
10.李老师在布置课后作业时,要求学生搜集相关资料。这一做法体现了作业布置的( )。
A.层次性 B.选择性
C.开放性 D.基础性
【参考答案】
1.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新课程对教师角色重新定位。新课程对教师角色重新定位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平等中的首席”、合作者和学习者。A、B、C选项都属于新课程对教师定位。故本题选D。
2.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师的心理健康标准。教师的心理健康标准应包含以下几点:(1)对教师角色的认同,勤于教育工作,热爱教育工作,能积极投入到工作中去,将自身的才能在教育工作中表现出来并由此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2)有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具体表现在:①了解彼此的权利和义务,将关系建立在互惠的基础上;②能客观地了解和评价别人,不以貌取人,也不以偏概全;③与人相处时,尊重、信任、赞美、喜悦等正面态度多于仇恨、疑惧、妒忌、厌恶等反面态度;④积极与他人做真诚的沟通。(3)能正确地了解自我、体验自我和控制自我。(4)具有教育独创性。(5)在教育活动和日常生活中均能真实地感受情绪并恰如其分地控制情绪。A选项是有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的具体表现。故本题选A。
3.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新教材对教师的专业知识提出的新要求。新教材对教师的专业知识提出了新的较高的要求。(1)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提出由过去“教师对教材的忠实取向”向“教师与教材的互适”转变,A选项不符合意。(2)课程改革给予了教师一定的教材运用灵活性,强调了教材只是材料或范例只是师生展开活动的中介与话,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删减、增补教材,从而达到教师与教材的相应。B选项符合意。(3)教师与教材的关系转变自然涉及教师专业知识的延伸问,要求教师要不断地拓展其知识视野。D选项不符合意。(4)新教材对教师掌握方向性的专业知识提出了新的要求。C选项不符合意。故本题选B。
4.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促使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关键。促使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关键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故本题选C。
5.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的的导向功能。教育的的导向(定向)功能,指的是教育的不仅为受教育者指明方向,预定发展结果,也为教育工作者指明工作方向和奋斗标。题干中规定教育活动方向,体现了导向功能。故本题选A。
6.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人身心发展的关键期。身心发展的关键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对个体的某一方面训练可以获得最佳效果。当其可之谓时,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指的是,适当的学习时期过了才去学,虽然努力苦学,也难有成就。这反映了人的身心发展过程具有不均衡性,其中存在着关键期。故本题选A。
7.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这是教育过程中最一般、最普遍的矛盾,也是决定德育过程本质的特殊矛盾。故本题选C。
8.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德育过程的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指的是,现有的品德状况是个体接受外在道德要求的起点,外在的道德要求只是个体品德发展的条件,它要转化为个体品德的一部分,就必然受到现有受到个体心理活动的影响,受到个体主观能动性的作用。题干中,学生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把外在的道德要求转化为内部的学生自觉,要求学生能动反映,关注了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体现了这一规律。故本题选A。
9.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课堂气氛。课堂气氛是指,在课堂上占优势地位的态度和情感的综合状态。D选项符合意。A选项,群体规范是约束群体内成员的行为准则,包括成文的正式规范和不成文的非正式规范。B选项,群体凝聚力是指群体对成员的吸引力和成员之间的相互吸引力。C选项,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包括社会中所有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切方面。故本题选D。
10.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作业布置的原则。作业的布置要遵循以下原则:目的性原则、针对性原则、趣味性原则、层次性原则、多样性原则、开放性原则等。开放性原则是指,作业要突出开放性和探究性,给学生解答问留有思考和实践的空间,同时作业的答案也应具有开放性。干中,李老师布置作业,学生在搜集相关资料时有思考的空间,体现了作业开放性。故本题选C。
1.下列说法不符合新课程对教师定位的是( )。
A.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B.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
C.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 D.教师是研究成果的消费者
2.在下列教师行为中,属于心理健康表现的有( )。
A.交往中,将关系建立在互惠的基础上
B.冷静地处理课堂环境中的偶发事件
C.将生活中的不愉快情绪带入课堂,迁怒于学生
D.偏爱甚至袒护学习成绩好的学生
3.新教材对教师的专业知识提出新的要求是( )。
A.教师对教科书的忠实取向
B.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恰当选用教材、灵活地增删教材
C.只需掌握具体性的专业知识,不需要掌握方向性的专业知识
D.不需要教师重新学习,并结合教材与学生实际,引入教学
4.促使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关键是( )。
A.强烈的好奇心 B.良好的情绪
C.正确的人生观 D.健康的大脑和神经系统
5.教育的规定了教育活动所应培养的人才质量和规格,实际上是规定了教育活动的最大方向,这体现了教育的的( )功能。
A.导向 B.调控
C.激励 D.评价
6.教育要遵循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学记》中“当其可之谓时,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这句话反映了人身心发展过程中存在的( )现象。
A.关键期 B.依恋期
C.混沌期 D.最近发展期
7.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 )的矛盾。
A.教育者与德育内容和方法
B.教育者与受教育者
C.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的品德水平之间
D.受教育者与德育内容和方法
8.通过角色扮演,激发学生自觉地对外在道德要求做出能动反映。这种教育方式依据的德育规律是( )。
A.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 B.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规律
C.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 D.在交往中形成品德的规律
9.课堂里某种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态,被称为( )。
A.群体规范 B.群体凝聚力
C.人际关系 D.课堂气氛
10.李老师在布置课后作业时,要求学生搜集相关资料。这一做法体现了作业布置的( )。
A.层次性 B.选择性
C.开放性 D.基础性
【参考答案】
1.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新课程对教师角色重新定位。新课程对教师角色重新定位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平等中的首席”、合作者和学习者。A、B、C选项都属于新课程对教师定位。故本题选D。
2.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师的心理健康标准。教师的心理健康标准应包含以下几点:(1)对教师角色的认同,勤于教育工作,热爱教育工作,能积极投入到工作中去,将自身的才能在教育工作中表现出来并由此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2)有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具体表现在:①了解彼此的权利和义务,将关系建立在互惠的基础上;②能客观地了解和评价别人,不以貌取人,也不以偏概全;③与人相处时,尊重、信任、赞美、喜悦等正面态度多于仇恨、疑惧、妒忌、厌恶等反面态度;④积极与他人做真诚的沟通。(3)能正确地了解自我、体验自我和控制自我。(4)具有教育独创性。(5)在教育活动和日常生活中均能真实地感受情绪并恰如其分地控制情绪。A选项是有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的具体表现。故本题选A。
3.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新教材对教师的专业知识提出的新要求。新教材对教师的专业知识提出了新的较高的要求。(1)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提出由过去“教师对教材的忠实取向”向“教师与教材的互适”转变,A选项不符合意。(2)课程改革给予了教师一定的教材运用灵活性,强调了教材只是材料或范例只是师生展开活动的中介与话,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删减、增补教材,从而达到教师与教材的相应。B选项符合意。(3)教师与教材的关系转变自然涉及教师专业知识的延伸问,要求教师要不断地拓展其知识视野。D选项不符合意。(4)新教材对教师掌握方向性的专业知识提出了新的要求。C选项不符合意。故本题选B。
4.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促使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关键。促使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关键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故本题选C。
5.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的的导向功能。教育的的导向(定向)功能,指的是教育的不仅为受教育者指明方向,预定发展结果,也为教育工作者指明工作方向和奋斗标。题干中规定教育活动方向,体现了导向功能。故本题选A。
6.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人身心发展的关键期。身心发展的关键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对个体的某一方面训练可以获得最佳效果。当其可之谓时,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指的是,适当的学习时期过了才去学,虽然努力苦学,也难有成就。这反映了人的身心发展过程具有不均衡性,其中存在着关键期。故本题选A。
7.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这是教育过程中最一般、最普遍的矛盾,也是决定德育过程本质的特殊矛盾。故本题选C。
8.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德育过程的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指的是,现有的品德状况是个体接受外在道德要求的起点,外在的道德要求只是个体品德发展的条件,它要转化为个体品德的一部分,就必然受到现有受到个体心理活动的影响,受到个体主观能动性的作用。题干中,学生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把外在的道德要求转化为内部的学生自觉,要求学生能动反映,关注了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体现了这一规律。故本题选A。
9.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课堂气氛。课堂气氛是指,在课堂上占优势地位的态度和情感的综合状态。D选项符合意。A选项,群体规范是约束群体内成员的行为准则,包括成文的正式规范和不成文的非正式规范。B选项,群体凝聚力是指群体对成员的吸引力和成员之间的相互吸引力。C选项,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包括社会中所有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切方面。故本题选D。
10.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作业布置的原则。作业的布置要遵循以下原则:目的性原则、针对性原则、趣味性原则、层次性原则、多样性原则、开放性原则等。开放性原则是指,作业要突出开放性和探究性,给学生解答问留有思考和实践的空间,同时作业的答案也应具有开放性。干中,李老师布置作业,学生在搜集相关资料时有思考的空间,体现了作业开放性。故本题选C。